海洋经济是国际一流湾区的标配。图为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现场。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提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圳再次走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对标世界海洋中心城市,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展望中国未来技术创新的新视域,持续扩大深圳海洋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不断提升国际海洋事务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而“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先期试点,目标是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海洋国际交流合作的先锋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而这一指示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得到凸显,提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意味着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洋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而海洋经济更是国际一流湾区的标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更好地发挥深圳作为湾区核心引擎的积极作用,是深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指引和使命担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热议的“设立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方案,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的设想,同时也是深圳充分发挥“创新之都”的优势,大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深圳以“开发区”的形式小步快跑,大力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营商环境,积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深圳力量。
A
海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担当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不仅仅是国际一流湾区的标配,更是对陆权思维的一种战略突围。纵观世界近代发展史,几乎所有的大国崛起都起步于海洋经济的兴盛,“向海而生”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而是成为了一种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其中,“湾区”作为海洋经济的代表性产物,更是把探索海洋的精神融入到人类文明的探索上,将科技创新作为海洋经济王冠上最为夺目的明珠。如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用科技创造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以此重塑人类的社会文明发展史。中国要打造出世界级的“湾区”,需要将海洋经济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外,海洋经济同时也是对陆权发展窠臼的一种战略突破。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重陆轻海,对大海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片板不得入海的同时也丧失了对海洋经济下发展路线的思考。海洋经济的开放、冒险精神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也与近代中国渐行渐远。因而立足海洋思维、发展海洋经济,既是对标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现实需要的回应,同时也是破除千年以来的陆权枷锁,面向海洋拓宽中华民族发展空间的新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开拓者、引领者,主要有以下两大优势:
一方面,自近代以来,粤港澳地区一直是开风气之先,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前沿阵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香港、澳门的特殊地位,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粤港澳架起新中国通往世界的桥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并以广东为过河先锋,蹚出一条新中国的改革之路、开放之路。时至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中央再次作出向海图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而广东既有能力与经验、也有责任与义务再度承担起这一新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粤港澳特殊的“地缘”决定了其在探索海洋经济道路上的优越性。“地缘”绝非是简单的地理,而是依托地理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场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能量场。在发展海洋经济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相较于其他地区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其一,粤港澳大湾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广东省GDP首超11万亿,而粤港澳三地的经济总量则超过了世界GDP排名第8的意大利,因此在海洋开发与利用的投入上有着充分的物质基础。其二,粤港澳大湾区的体制灵活性、包容性有利于改革的探索需求。改革实际上是一个探索与试错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涵盖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制度之间的交流、相鉴、互补既是一种视角上的开阔,同时也是一种更具改革锐气的社会生态,这在本质上符合海洋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其三,粤港澳大湾区吸引国内外人才的能力突出。香港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自身的历史与制度环境成为了吸引世界各国优秀人才的蓄水池。澳门同样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自身的独特魅力塑造了澳门在人文领域的国际标杆。如此的地缘环境,不仅在我国范围内绝无仅有,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比较优势。
B
深圳突围: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的开拓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深圳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目标定位,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支撑,不仅肩负着深圳二次“创新创业”的城市使命,同时也承担着国家“向海而进”的海洋开发战略。
在海洋经济发展领域,深圳应当吸引并为全国涉海组织、企业的投资与发展提供便利,茁壮海洋经济的主体根基。在产业上则以前沿突破作为不渝的产业追求,坚持以技术理性的思维来指导开发区的海洋产业发展,为蓝色经济带的创立模式、开发形式、保护样式树立起未来的典型,从而为深圳、为全国、为全球走出一条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海洋环境保护和谐融合的新型发展道路。
在海洋科技发展领域,深圳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立足于海洋思维,充分挖掘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的发展潜力。海洋思维最大的特征就是开放、主动与自信,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便是走出去。深圳基于海洋思维来实现海洋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无论从技术还是价值的角度都应在总体的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从技术的角度深挖海洋技术。不仅要深挖、组团挖,还要产学研一起挖、粤港澳共同挖,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收复曾经的技术失地,占领未来的海洋技术制高点。另一方面,要从价值的角度,树立起海洋思维的整体意识。这意味着要摆脱既有的思维窠臼,学会用海洋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实现逻辑思维的更加开放。再一方面,深圳的科技要走出去,就是要有需求导向的外部性、人才招揽的全球性。深圳要在海洋技术上领先全球,就要深刻掌握全球对于海洋的功能性需求,就要善于利用全球的人才来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开发。
C
高新开发区:深圳海洋经济突围的开拓先锋
“杀出一条血路”,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给深圳留下的宝贵遗产。什么是“杀出一条血路”,那就是冲锋陷阵。
建设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需要冲锋陷阵精神,为深圳科技创新事业再“杀出一条血路”。其一,开发区是海洋经济的开路先锋。其定位决定了其所承担的使命,要为人类开发具有前瞻性的高新海洋技术。其二,开发区是允许“容错率”的试验田。这就为创新卸下了精神的包袱,让科创人才和管理队伍轻装上阵。其三,开发区是多元兼容的蓄水池,是全球智慧的聚宝盆。深圳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意味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以及不同肤色的人才都将汇聚在此,要从顶层设计上考虑到多元并蓄的容量,真正做到利用全球的智慧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海洋经济的开路先锋,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更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在时代的潮流中承担起海洋经济突围的历史使命。
具体而言,深圳设立“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有着诸多先天优势的,但也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实现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技术创新、海洋产业增容以及海洋社会优化等诸多方面的飞跃。
从海洋资源的角度讲,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深圳践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时代标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摒弃了以往发展的老路,向高质量的科技型发展进行升级转型: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控改变海域自然属性或者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用海项目,保障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实现海洋资源“科技密集型”的利用,而非是“规模扩张型”的开发。
从海洋技术的角度讲,开发区是涉海技术的孵化园,是深圳引领全国乃至于全球海洋技术开发的前沿高端。在深圳“十个一”的工程规划中,包含了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院和一个全球海洋智库,这些新锐科研力量的加入,将会极大地裨益开发区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从而为开发区在海洋技术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就。
从海洋产业的角度讲,开发区是海洋产业进行全面部署的试点先锋,也是对于当前海洋产业的再优化、再增容。截至2020年底,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市GDP的10%,成为深圳支柱性产业之一和重要经济增长点。未来的深圳将围绕开发区打造多个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力争在海洋产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从海洋社会的角度来讲,一系列的辅助性设施与政策是开发区得以立足全球、造福全球的制度保障。深圳将会陆续推出海洋开发银行、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国际海事法院以及中国国际海洋经济博览会,这一系列的金融、法务以及文博领域的开拓将会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与社会环境,为开发区的科创事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从突破大陆思维的窠臼,到另辟海洋思维的蹊径,深圳一直承担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开路先锋的使命,承载着“海洋强国”的伟大梦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圳再次走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对标世界海洋中心城市,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展望中国未来技术创新的新视域,持续扩大深圳海洋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不断提升国际海洋事务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而“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先期试点,目标是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海洋国际交流合作的先锋地。
(作者系深圳大学环孟加拉湾地区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孟加拉湾沿岸国家安全格局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研究”(立项号:17ZDA045)中期成果】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王雯 李林夕
(作者:戴永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