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外省多地发布赤潮预警,相关部门提醒:
近期去菜场,慎买食用海水贝类
2021年05月13日 08:37:46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施雯

  最近,河北秦皇岛、福建泉州相继发布了关于海水贝类食用安全风险的预警,“贝类毒素”这个很多人还有些陌生的名词,又重回了我们视线。

  在解释这个专业名词之前,记者先来科普一种海洋灾害——赤潮,因为它的发生和贝类毒素的出现有着密切联系。

  有害赤潮会致某些藻类以及贝壳类海产品有毒

  5月12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2020年浙江省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20年,浙江共发生赤潮12次,累计面积1528平方千米,未发现有毒、有害赤潮,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

  赤潮是什么?专业名词的解释是: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单细胞微小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分为有害和无害两种类型。有毒有害的赤潮,对生活在赤潮发生区域的水产品会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海水贝类,如牡蛎、海文蛤、海瓜子、杂色蛤、扇贝、贻贝等,大多都是以藻类为主食。

  赤潮会导致海水的颜色发生改变。一般在每年的6-10月(包括春夏之交的4-5月),因为沿海海域容易发生赤潮,某些藻类会含有毒性。而贝类由于摄取毒性藻类或与有毒的藻类共生,就会变成毒化的生物体。如果食用这些贝壳类,就会有很大的危险。

  今年以来,浙江海域没有发生过有毒有害赤潮

  什么样的海水贝类会携带如此可怕的毒素?不得不提织纹螺。我国曾发生过很多织纹螺中毒的事件。

  一般生活在海边的人都见过织纹螺。它的尾部比较尖,螺体比较细长,形状上有点像小钉螺,螺面上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的贝类。

  和其他螺不同的是,织纹螺的花纹是逆向旋转的。事实上,织纹螺本身没有什么毒性,但当它摄入有毒藻类后,它的毒性会变得非常大。而食用之后,就会引起麻痹性贝类中毒,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河豚毒素”。不过鉴于食用织纹螺的潜在风险巨大,现在我们在餐桌上已看不到这种生物了。

  那么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来了,现在浙江市面上海产贝类都来自哪里,我们还能不能无忧无虑地吃海鲜了?

  浙江是水产养殖大省,在进入禁渔期后,海鲜销售以水产养殖和冷冻海鲜为主。

  本报记者从杭州水产市场了解到,目前市场在售的海水贝类以大连和浙江本地为主。市场商户对近期曝光的有毒有害贝类信息早已知晓,也做了风险防范,市场无人销售织纹螺,也没有福建泉州、河北秦皇岛等地的海产品销售。

  一般,我省发生有毒赤潮的次数还是比较少的。根据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监测:今年以来,浙江海域没有发生过有毒有害赤潮。浙江海域赤潮高发期,一般主要集中在5-7月之间,不过,每年可能也会有所变动。我省赤潮的监测在每年4-10月期间开展。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业务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在水产品大流通的背景下,在海洋赤潮高发期,请大家谨慎购买和食用水产贝类等海产品。


标签:海产贝类;海鲜 责任编辑:吴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近期去菜场,慎买食用海水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