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太行山深处,已是一片新绿。
72年前,正是在这样一个梨花盛开的日子里,党中央开启“进京赶考”之路,从西柏坡出发,沿着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前往北京。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他深刻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也是在燕赵大地这片热土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年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6.1万名驻村干部和1.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7746个驻村工作队、34.8万名帮扶责任人奋战在河北脱贫攻坚一线。2020年,河北的贫困县全部“摘帽”,交上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
清风不言,绿树成荫。如今的河北,正以新时代赶考人的奋斗姿态,奋力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局面。
红色基因 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西柏坡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前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这个小小的村落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筹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
“来西柏坡参观学习,几乎没有淡旺季之分。‘红’就是我们西柏坡人最珍贵的宝贝。”平山县西柏坡村村民闫上青说。沿着岗南水库周边走一圈,目之所及,皆可入画。无论是西柏坡纪念馆外错落有致的红旅小镇,还是镶嵌在群山之间的梁家沟村、李家庄村、北庄村,洁净雅致的村落有机地融进了周围的环境中,西柏坡的红色旅游资源连点成片,组成了一个个打卡地。
在梁家沟村,墙上一幅描画军民鱼水情的彩绘,让一家民宿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我是个有6年军龄的老兵,我家的民宿就叫‘拥军小院’,无论是现役还是退伍的战友来了,有优惠价!”60岁的陈锁平是这座小院的主人,小院里他为前来西柏坡旅游观光的军人朋友们讲述着西柏坡的故事、平山的故事。
梁家沟村是水库移民村,人均不足3分地,依靠种地收来的粮食连肚子都填不饱。2009年为置换发展用地,梁家沟再造新村。2012年,陈锁平家第一批搬进了宽敞的新房,家庭民宿正是梁家沟村新民居建设的设想之一。2016年,梁家沟村党支部引导村民成立了平山县第一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民宿提档升级,组织村民外出考察精品民宿,开展礼仪、厨师培训,给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组织保障。
锅贴饼子熬小鱼、平山大锅菜、农家炖大鹅……这几年,来西柏坡的游客越来越多,一间间农家小院招待客人的菜单也是升级再升级。老乡们都说:“这叫跟得上变化,满足多样化需求!”质朴的语言里,是西柏坡人对眼前好日子满满的幸福感。
产业发展 英雄热土更兴旺
阜平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聂荣臻等同志领导晋察冀军区以阜平为起点,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阜平,“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抗战期间,这个只有9万人口的小县,有2万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壮烈牺牲。
这片英雄的土地被几代共产党人放在心间。聂荣臻同志心系当年一起战斗生活的阜平乡亲们,20世纪80年代留下了“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心愿。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考察革命老区扶贫工作。
“生活怎么样?”“收入有多少?”在骆驼湾村,唐宗秀大娘还记得当年总书记关切的话语。那时候,唐宗秀家门外还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8年多的时光一晃而过,崭新的住房、干净的街道、成片的致富大棚……骆驼湾旧貌换新颜,曾经的特困村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
2019年5月,由阜平县阜裕公司与骆驼湾村联合打造的民宿旅游项目正式运营,顾家台村和骆驼湾村两个村91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参与经营、务工获得薪金等方式,每年户均增收2.52万元。“我在景区做保洁工作,每个月都有2100元的稳定收入,今年在北京打了五六年工的三女儿也回来在景区找了份工作,别提多高兴了。”唐宗秀说。
不仅如此,食用菌、高效林果、家庭手工业、硒鸽养殖在阜平扎根,产业项目和产业支持政策措施为巩固提升全县脱贫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阜平找对了路子,“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已经在这里变成现实。
团结实干 把奋进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78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你们那里唱响,成了亿万人民广为传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如今,你们带领乡亲们传承红色基因,团结一心,苦干实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我感到很高兴。”今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大家“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坚定地说:“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团结奋斗的精神在北庄村深深扎根。面向乡村振兴,我们村干部和乡亲们更要拧成一股绳。”一开春,封红卷和驻村干部就开始了对新一年的谋划:“不仅要把民宿发展好,还要把观光采摘搞起来,打造‘红绿结合’的乡村旅游,让更多村民搭上致富快车。”
今年是中央统战部挂职干部侯霄冰来到平山县的第三个年头。从2020年7月起,侯霄冰担任李家庄村第一书记,“没事到老乡家里看看”成了这位90后第一书记的工作常态。
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由李家庄乡村旅游合作社主导,把村里的一处旧窑洞改造为扶贫超市,并于今年3月正式营业,这里也成了侯霄冰身影经常出现的地方。他说:“村里注册了‘李家庄’品牌,超市里的石磨香油、黄小米、红薯粉条、野生蜂蜜都是我们原生态的农产品,我得常来看看卖得怎么样,听听游客怎么说。”扶贫超市的收益由村集体进行分红,成为李家庄困难群体的一项福利和保障。
阜平县食峰现代集约化菌棒生产基地的厂房外,负责人李向文掏出手机向记者介绍:“我微信这个大群里,不光有菇农、几家企业的负责人,咱们的县委书记也在里面。菇农有事,第一时间就能解决。”在阜平,食用菌是一项政府、企业、菇农紧密配合的产业,这一点从李向文的手机中便可见一斑。小小的蘑菇,随着源源不断的车流走进广州、深圳、成都、上海,给阜平人带来了财富,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希望。
在西柏坡党中央旧址,讲解员向游客介绍:“这里每个小院里都种着一棵梨树,家家户户都有梨,象征着永不分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壮阔征程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才能够在“赶考”路上战胜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70多年过去,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仍与人民紧紧相连、永不分离,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永不停歇。
短评: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1949年3月,党中央即将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前往北京之际,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70多年过去,震撼人心的话语犹在耳畔、令人深思。
越是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刻,越是要保持高度的历史清醒。“赶考”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党在“赶考”路上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优异答卷。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同人民风雨同舟、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谱写新长征路上更加辉煌的篇章。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