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距离上海1800公里之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一位年近八旬的内蒙古老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和一份满载历史记忆的礼物——上海市委书记带队的上海市代表团,将“上海市荣誉市民”证章、证书,亲手交到了老人手上。
老人名叫都贵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年仅19岁的她创造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这段在特殊时期发生的故事感人至深,时隔半个多世纪,回溯往事,其所蕴含的精神财富依然震颤人心。
都贵玛老人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19岁的未婚少女 成了28个孩子的母亲
上世纪六十年代,3000多名上海孤儿在政府的关怀下,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彼时,19岁的少女都贵玛,刚刚被聘为四子王旗保育院保育员,还没有结婚的她毅然承担起照顾上海孤儿的重任,成了28个孩子的额吉(蒙古语中“妈妈”的意思)。
半个多世纪后的2019年,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都贵玛又回忆起初见孩子们时的情景:“他们都太瘦小了,像小羊羔一样。”
19岁的都贵玛 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截图
根据资料,28个孩子中,最大的只有5岁,最小的两个孩子尚未满月。从南到北舟车劳顿,孩子们抵达保育院时哭成一片。年轻的都贵玛深感责任重大:“一开始觉得很有劲头,后来发觉,照顾孩子是白天黑夜都要看着,哪儿也去不了。”
都贵玛把那段时间总结为“四脚朝天、焦头烂额”。做饭、洗衣、煮牛奶、教蒙古语、和孩子们一起玩、哄孩子们入睡……每天似乎有做不完的事情。几个月后,孩子们在都贵玛的照料下,身体日渐茁壮,领养工作也转移至牧区。在脑木更苏木的蒙古包里,这些孩子继续在都贵玛的陪伴中,等待被新的养父母领回家。
草原上的日子里,都贵玛把自己的床铺安置在蒙古包的中央,孩子们的床铺则围成一圈,方便夜里照看时离每个孩子近一些。伴随着孩子们陆续长出新牙、学会走路,离别的日子也相继到来。每隔几天,就有养父母带着新缝的蒙古袍接走孩子。都贵玛不放心孩子们,有时候骑着马偷偷去养父母家看。直到现在,想到那些离别的画面,都贵玛老人仍忍不住热泪盈眶。
“国家的孩子”已到花甲之年 草原额吉的爱永存心中
蒙古族女作家萨仁托娅曾用一本书记录了这段往事,书名就叫《国家的孩子》,不久前,这本书被拍成了电视剧。今年全国两会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再次被提起,引起外界关注。
如今,都贵玛抚养过的孩子都到了花甲之年。他们当中很多人都留在了四子王旗生活。由于被领养时还很小,一些孩子对都贵玛没有太多的记忆。直到影视作品的拍摄和播出,才让这些“国家孩子”了解到幼年那段感人的往事。
孙保卫是28个孩子之一,退休后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经营一家兽药店。当年,他被一对支边青年夫妇收养。在纪录片中他说,《国家的孩子》他看一次哭一次,“原来到内蒙后第一个喂我奶抱养我的是都贵玛额吉。”
孙保卫看望都贵玛老人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得益于央视录制节目的组织,孙保卫及当年的孩子们与都贵玛在北京再度聚首。从那之后,每隔几个月,这些“国家的孩子”就会带着儿孙相聚,每次的固定节目就是全桌人一起唱蒙古族长调,那是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平日里,都贵玛也会在手机上与曾经的孩子们视频聊天。
“孩子们长大上学了,成家立业,儿孙满堂。”纪录片中,都贵玛老人用蒙古语讲着这句满载慈母心的简单话语,露出欣慰而幸福的笑容。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