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馆!有哪些文物展出?背后有哪些故事?
2021年06月04日 17:27:32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许婧 李秋莹

  一百年前,兴业路(1943年前称望志路)76号曾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正式召开,肩负改变中国命运的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

  百年后的今天,与兴业路76号隔街相望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拔地而起,并延续了青红砖的石库门风格。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兴业路76号 中新社张亨伟摄

  2021年6月3日,被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党梦想启航的地方”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馆。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共一大纪念馆 中新社张亨伟摄

  中共一大纪念馆由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简称“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新建展馆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展厅、报告厅、观众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点击进入下一页

  展览内部 中新社张亨伟摄

  纪念馆展厅面积由原来的1000平方米扩展到3700平方米。全新的基本陈列主题为《伟大的开端》,展陈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聚焦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实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

点击进入下一页

  馆内文物 中新社张亨伟摄

  此次展览系统梳理馆藏文物,从馆藏12万件(套)文物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的档案史料中精挑细选612件文物展品,加上各类图片、艺术展项等展品,展品总量由原来的278件增至1168件。

点击进入下一页

  馆内文物 中新社张亨伟摄

  今天,就请跟随小新的脚步一起走近这些文物,走进历史。

  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对后来马克思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影响巨大。 毛泽东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所译的《共产党宣言》。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共产党宣言》中新社张亨伟摄

  百年长河中,《共产党宣言》有了百余种版本,其中1920年8月版和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被称为《共产党宣言》“姐妹本”,也成为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据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周峥介绍,最早的展陈设计,是想用历史场景的形式,后来还是想增加文物的份量,用文物来讲故事,于是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把馆藏的72个版本全部展示出来,同时运用文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把故事完整深入地表达给观众,因为《共产党宣言》是引领无数革命青年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光辉文献,值得所有人铭记。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共产党宣言》中新社张亨伟摄

  实物展陈的背景是三折LED屏幕,构成了三组互为呼应又相对独立的故事场景。其中“真理的味道”篇章讲述陈望道在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过于专注,蘸了墨汁当红糖吃粽子的故事。“信仰的力量”篇章讲述又新印刷所出版《共产党宣言》,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故事。“初心的守护”讲述共产党人张人亚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共产党宣言》等革命文献的故事。故事中守护的《共产党宣言》,正是摆放在展柜中的蓝版,由张人亚父亲捐赠。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主义的抉择”精心选择100件五四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报刊杂志,制作成大型立体式视觉置景。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新青年》中新社张亨伟摄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从第2卷第1号起改称《新青年》。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

  1919年5月,李大钊编辑“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分两期发表了自己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标志着李大钊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该刊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广泛传播阶段。1920年9月第8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内容由宣传新文化运动转变为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点击进入下一页

  展厅“主义的抉择”部分 中新社张亨伟摄

  展览前面重点展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广泛传播阶段的《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珍贵文物,同时配合多媒体视频,详细讲述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反复地比较、推求,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 中新社张亨伟摄

  这架“CORONA”牌英文打字机,是中国国民党第一位女党员吴弱男从英国买来的。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创立中国同盟会,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报》。吴弱男在《民报》社担任孙中山秘书,她用这架英文打字机为孙中山打印了不少英文函件。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李大钊签名照中新社张亨伟摄

  1925年秋,吴弱男的老朋友李大钊在北京开展革命工作,曾向吴弱男借用这架打字机长达一个月。李大钊亲自用这架打字机打印过不少秘密文件。后来,吴弱男将这架打字机长期保存下来。1964年7月,馆方通过上海市政协向吴弱男征集到了这架打字机。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李汉俊结婚时穿过的马甲 中新社张亨伟摄

  除此之外,在第二至第四部分,在党的创建史领域的红色文物,更可称之为一次史无前例的集结展示。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马克思注意早期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共一大会议及代表,乃至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建党前后的珍贵文献、照片、实物,甚至不少平日难得一见的小众红色文物,都一一被挖掘展示出来。

点击进入下一页

  《俄文上海生活报》 中新社张亨伟摄

  如20世纪30年代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独秀文存》、李大钊1920年的签名照、《守常文集》《共产党》月刊创刊号、李汉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曹靖华穿过的中山装、汪寿华使用过的线毯、《京汉工人流血记》《二七工仇》。 

点击进入下一页

  馆内文物 中新社张亨伟摄

  缴获的日军所绘淮安地形图

  1937年11月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八路军参加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第二战区军事会议时,将这幅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所绘淮安地形图赠送给前来拜访的国民政府军政部主任参事、国防最高委员会顾问李华英。

点击进入下一页

  缴获日军的淮海地形图 中新社康玉湛摄

  地图左边“平型关战斗胜利品,周恩来二十六年十一月四日太原”字句为周恩来用毛笔题写。右下角“协助第二战军务由太原退出时,恩来同志特此见赠,用留纪念,小川”字句,是1965年时任上海市人委参事室参事的李华英在捐献地图时用毛笔自题的。

  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

  1937年“八 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贺绿汀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赴南京、武汉等地演出,最后到达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

点击进入下一页

  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 中新社康玉湛摄

  他在那里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政策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精心构思写成了这首歌曲。1938年春在八路军总司令部举行的晚会上首演后,迅即在各部队中传开,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这份《游击队歌》手稿是贺绿汀本人于1961年捐献。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共一大纪念馆外景 中新社张亨伟摄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今天,在上海新天地,中共一大纪念馆矗立在一片现代与历史交融的开放式街区中,旧址新馆隔街相望、形制呼应,周边红色遗迹遗址被红色经典步道串起,形成一个街区式博物馆。 这也意味着上海这座融入红色基因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坚定不移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走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走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不断展现现代化新气象。

标签: 责任编辑:江小来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馆!有哪些文物展出?背后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