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在红船边向总书记报告丨城乡统筹 叩开美好生活大门
2021年06月21日 12:18:21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6月14日,在德清县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划船欣赏荷花。拍友 谢尚国 摄

  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浙江人开启了微信“朋友圈”晒图大赛。田园美景、乡村庄园、农家土菜刷屏手机,将人们的目光牢牢锁住。在浙江,城乡之间的切换,有时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沿着“八八战略”的指引,从“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到全域“大花园”建设……一场场深刻的变革在浙江城乡间铺开。浙江率先探索的城乡统筹实践已转化为浙江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已经分别连续第20年和第36年位列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为1.96∶1,为全国各省区最小;浙江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等级公路、客运班车、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和农村用电“户户通”。作为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浙江嘉湖片区实施方案日前正式获批。

  诗画江南的城乡一体化美景,为浙江百姓叩开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门。

  从“有女不嫁”到“宾客盈门”

  “千万工程”促进村美业兴

  在浙江很多地方,已经找不到清晰的城乡地理分界。

  车行宁波鄞州区,窗外是宽阔的公路、穿梭的公交车、连片的城市小区住宅楼,不知不觉就到达湾底村。

  湾底村村委会委员吴莉娜笑着迎上来。这位生于湾底、长于湾底的姑娘一见面就向我们推销村里的“天宫庄园”:“你见过橙花曼陀罗吗?你吃过嘉宝果吗?我们的植物世界,让你一天看尽世界。”

  吴莉娜所言非虚。一个乡村建造的庄园,令人大开眼界。连栋的钢架大棚里,通过智能温控、滴灌等系统,上千种形态各异的热带植物茁壮成长。大棚外,户外拓展、水果采摘等丰富的体验项目,再次让人放慢脚步。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正值湾底村的桑果文化节,5万人次游客走进湾底,看水培蔬菜,采摘桑果,游插花艺术馆。外人不知,桑果这门生意,湾底村已经做了18年。

  宾客盈门的湾底村,曾经也是个落后村。“湾底湾底,弯来弯去弯不到底”“有女不嫁湾底”,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湾底。改革开放之初,湾底村从两家作坊式五金小厂起步,先后创办天工公司、巨星公司等多家集体企业,挖到“第一桶金”。

  腰包鼓了,可村庄面貌还停留在过去,发展之路也局限在工业。2003年9月,习近平同志来到湾底村调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提出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2004年,湾底村成立了旅游公司,举办第一届桑果节,走上了以工促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桑果节只是一个开始。湾底村投资1.2亿元建立花卉基地,逐步打造植物园、天宫城堡、非遗博物馆等一系列近郊型休闲项目,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7000万元,湾底成为集农林观光、科普教育、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

  亿元村、创业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生态村,这是湾底村声名远播的金名片。

  “‘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农村不仅要环境美、生态绿,更要产业兴、生活富。”村党委书记蔡国成告诉记者,湾底村还要继续对庄园、民宿、酒店、民办幼儿园、文创园等项目进行有机更新,预计到2022年,村集体年可用资金将达4000万元。

  从“无技可施”到“技高一筹”

  素质提升让农民站稳脚跟

  浙江的农民进城时,有更多的职业技能傍身。

  在常山县青石镇砚瓦山村,徐松华经营着一家园林景观公司。夫妻俩一年约100万元的收入,足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技能在手,心中不慌。”徐松华感慨,自己曾经是一个只会种地的农民,去城里打工也没有可供施展的才能,“想要当个城里人,谈何容易。”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2003年。他报名参加了常山县“万名农民素质培训班”的盆景制作、电脑操作等培训。有了一技之长的他,在镇上从事观赏石的销售、园林景观设计,生意越做越大,已经在当地购买了商品房,在城镇站稳了脚跟。

  推进城乡一体化,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人”的发展。2004年,浙江推出了“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这项工程便起源于衢州的“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常山是试点县。2003年7月25日,习近平同志到常山考察调研,曾在青石镇农民培训基地调研。

  近18年过去了,常山的农民培训帮助农民走上了更广阔的天地。

  常山的劳务培训不断迭代,内容和形式也愈加丰富——从2003年的发放纸质劳务培训券到2008年举办各类特色“技工班”,再到这几年先后成立的常山农民学校、常山阿姨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工匠学院、村播学院等专业型“乡土学院”,打开了广大“泥腿子”提升技能和学历的新通道。近日,常山又推出了依托电子社保卡的电子培训券,让农民在获取培训资讯、内容方面更加便捷。

  时至今日,常山已投入5500万元,组织了14万人次的农民培训,让10万农民一技傍身,走上了致富路。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20年底,常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6倍,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了近一倍。

  学成农民回归成了家乡的“创业先锋”“领头雁”。仅去年一年,常山就有近400名返乡创业者,他们帮助数千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如今的常山,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保安、保绿、建筑、服装等20多个专业村,带动了辉埠冰箱、金川轴承、青石盆景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发展。

  从“去城市”到“下乡去”

  均等公共服务吸引青年回乡

  城市里有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服务,浙江的乡村同样不甘落后。

  海归舒华伦将创业天地选在了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两年前,听说家乡要打造农业经济开发区,描绘的蓝图十分吸引我。”舒华伦当即决定回国返乡当一名新农人,并拿到了人才返乡创业100万元专项补贴。

  舒华伦也曾考察过上海、广东等地,但是家乡的发展给了他勇气。漫步雪水港村,这里俨然成了“都市花园”。已过而立之年的舒华伦感慨,这早已不是他印象中杂草泥路、黄泥荒山、平房老屋的农村模样。

  2006年1月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召开座谈会。76岁的村民陈新祖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作为党员代表之一,他亲耳聆听了习近平同志对新农村建设的指示。

  那次座谈会给当时新农村建设一线的乡镇、村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2006年起,雪水港村打破限制发展的坛坛罐罐:关停矿场、腾退“低小散”企业、创建美丽乡村;2019年,海盐县农业经济开发区在通元镇挂牌成立,雪水港村利用这一机遇,先后引进北山北农场、融禾农业等近10个现代高效农业生产项目。

  舒华伦便是嘉兴融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走进他的植物工厂,一派数字化、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景象:连片的蔬菜大棚内,温度、湿度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控制。舒华伦说:长三角地区的果蔬供应商,都在一小时车程内,非常方便。

  雪水港村党总支书记陈余良告诉记者,智慧农业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园里,年轻人的面孔越来越多。在雪水港村,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县城专家定期到卫生院坐诊,看名医也可以不用跑远路;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让老人在熟悉的地方有了所住所医……“在乡村,年轻人一样可以一展抱负;在乡村,居民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舒华伦说,这让他生活在乡村少了很多顾虑。

  这样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在嘉兴已不是新鲜事。交通网络、供电、供水、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所有镇(街道)15分钟内均可上高速公路,县域医共体建设等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样板;2020年嘉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1,是省内最小的地区……

  这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故事,无疑最能直观体现浙江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获得感。

标签:常山;浙江;桑果;习近平;乡村;城乡;雪水;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农民培训 责任编辑:冯贺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在红船边向总书记报告丨城乡统筹 叩开美好生活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