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区绘制全球科创版图浦东新坐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2021年07月20日 16:17:59
来源:澎湃新闻
三十而立再出发的“改革闯将”浦东新区,再度领受了新使命。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支持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是《意见》对浦东提出的战略定位之一。《意见》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找准政府和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中的着力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带动全国产业链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
纵观全文,“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被放在《意见》总体要求之后的第一部分,凸显了对浦东增强自主创新、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的新期望和高要求。
围绕上述目标,《意见》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作新贡献。”具体举措包括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等。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上海一直在路上“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探索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投入机制”……《意见》不仅强调前沿技术研发,更关注如何实现更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
比如,《意见》提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在陈强看来,这意味着浦东不仅要催生更多原创性成果,还要将这些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使这条通道尽可能畅通,从前端的成果涌现到后端的价值实现,转化效率尽可能提高。”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得两个轮子一起转。
“上海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实际上一直在推进,没有停止过。”陈强称,从“科创22条”、“科改25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近年来上海一直努力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上探路破局。在《意见》发布后,有望获得更大突破,更多激发机构活力,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从全球视野看浦东陈强认为,《意见》的最大特点是格局大、站位高、举措实。所谓格局大,2021年是一个新的开端,站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方位上,交给浦东的重任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浦东所处的位置关键、突出、光荣。
“站位高体现在,《意见》不仅仅是从浦东看浦东,也不仅仅是从上海看浦东,而是超越了浦东、超越了上海、超越了长三角,甚至于超越了国际区域,从全球视野来看浦东的未来发展,一方面,浦东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另一方面,浦东要成为推进更高水平开放,迎接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最前沿。”
此外,该文件干货多、可操作性强,“《意见》的每个部分都提出了若干举措,这些举措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可以视为具体领域的行动指南,进一步展开后可以成为行动方案。”
陈强称,《意见》对浦东的战略定位相较于以往有一些新的特点:浦东不仅要具备通道功能,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重要通道;同时还要有节点和链接功能,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强调的是辐射功能;打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窗口,“这就要求浦东形成能向全球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成就的应用示范区,成为展示‘窗口’。”
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是《意见》对浦东提出的战略定位之一。《意见》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找准政府和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中的着力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带动全国产业链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
纵观全文,“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被放在《意见》总体要求之后的第一部分,凸显了对浦东增强自主创新、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的新期望和高要求。
科创战略定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作为科技重镇,2020年,上海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十四五”规划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意见》要求浦东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这意味着,在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版图中,对浦东的定位是成为‘核心中的核心’。”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道。
陈强表示,面对这项要求,浦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性条件,比如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了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功能性平台,已经开始体现创新效益。此外,浦东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加快发展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重点产业,特别是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个战略领域,不断实施突破。“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浦东的科技创新要素已经集聚到一定浓度,有能力成为‘核心的核心’。”围绕上述目标,《意见》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作新贡献。”具体举措包括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等。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上海一直在路上“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探索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投入机制”……《意见》不仅强调前沿技术研发,更关注如何实现更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
比如,《意见》提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在陈强看来,这意味着浦东不仅要催生更多原创性成果,还要将这些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使这条通道尽可能畅通,从前端的成果涌现到后端的价值实现,转化效率尽可能提高。”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得两个轮子一起转。
“上海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实际上一直在推进,没有停止过。”陈强称,从“科创22条”、“科改25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近年来上海一直努力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上探路破局。在《意见》发布后,有望获得更大突破,更多激发机构活力,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从全球视野看浦东陈强认为,《意见》的最大特点是格局大、站位高、举措实。所谓格局大,2021年是一个新的开端,站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方位上,交给浦东的重任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浦东所处的位置关键、突出、光荣。
“站位高体现在,《意见》不仅仅是从浦东看浦东,也不仅仅是从上海看浦东,而是超越了浦东、超越了上海、超越了长三角,甚至于超越了国际区域,从全球视野来看浦东的未来发展,一方面,浦东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另一方面,浦东要成为推进更高水平开放,迎接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最前沿。”
此外,该文件干货多、可操作性强,“《意见》的每个部分都提出了若干举措,这些举措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可以视为具体领域的行动指南,进一步展开后可以成为行动方案。”
陈强称,《意见》对浦东的战略定位相较于以往有一些新的特点:浦东不仅要具备通道功能,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重要通道;同时还要有节点和链接功能,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强调的是辐射功能;打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窗口,“这就要求浦东形成能向全球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成就的应用示范区,成为展示‘窗口’。”
标签:
责任编辑:郭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