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柳华文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万洪
中国外文局综合业务部副主任、研究员 宁曙光
6月21日到7月1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7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期间,中国代表团积极宣介中国人权理念和成就,敦促美西方立即正视并解决自身严重人权问题,停止打着人权幌子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呼吁加强国际人权合作。中国的正义立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近百个国家在人权理事会以共同发言、单独发言、集体致函等方式支持中国。会议期间,中方提交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获得通过。
中国的人权理念有哪些内涵?美西方国家存在哪些人权问题?在人类面临多重危机的当下,中国倡导的人权理念有哪些意义?围绕上述问题,本报记者对话三位人权理论专家。
中国人权理念有哪些内涵?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方提出“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重申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具有重要贡献,呼吁各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发展属于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呼吁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享有人权。
柳华文: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理念,立足国情,把人权保障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不断在更新、更高层次上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让人民群众参与发展并从发展中受益,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享有人权。中国是以发展促人权的成功范例。
中国的发展是务实和渐进的,是全面和可持续的。中国不仅在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公民和政治权利特别是司法公正、全过程民主、依法保障个人自由等方面同样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消除绝对贫困是一项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两者奠定了人民享有人权的坚实基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面对人类社会世纪性卫生健康危机,中国坚持生命权和健康权至上,政府与社会齐心协力,取得了抗疫的成功,形成了恰当平衡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最新实例。
张万洪:中国人权理念首先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生命至上,所有人平等参与和共享发展,并确保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实现。这一人权理念的落脚点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尊重人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又强调人的固有尊严和平等,最终在“和而不同”的国际人权治理体系中,实现“天下万族,休戚与共;多群一体,各美其美”。
中国以发展保障人权的成就包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完善有韧性的发展机制,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社会稳定繁荣;强调包容发展,提升性别平等和对特定群体的平等保障;注重可持续发展,保障居民环境权,积极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制定实施《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综合各方面发展经验,为“基于人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套有效模式等。
宁曙光:中国不仅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而且为全球人权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人权理念强调:人权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各国要坚持人权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要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权问题本质上属于主权国家内部管辖问题,但世界各国应该本着开放、包容、坦诚、合作精神,共同促进人权保障;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权保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西方国家有哪些人权问题?中西方人权理念有哪些差异?
在本届人权理事会上,少数西方国家打着人权旗号散布政治谎言、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坚决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存在的系统性种族主义、疫苗民族主义、移民拘留中心侵犯人权、军事干涉行为、单边强制措施等人权问题表达了严重关切。
柳华文:尊重和实现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西方发达国家原本有保障和实现人权的更好基础和条件。但是,人权的实现并非想当然的事情,需要政府真实的政治意愿、有效的人财物投入和切实的行动。在人权理念上,西方国家没有将人权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推进,而是片面强调公民和政治权利及个人自由,对民生保障和集体人权重视不足。在人权行动上,西方国家往往口惠而实不至,政治口号和政府行动之间差距巨大。
张万洪:中西方人权理念存在明显差异。西方人权理念缺乏实质平等要素,深陷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泥潭:在唯效率论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纵容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在所谓“民主政治”的表演中,陷入价值虚无和虚伪;在“只许自己普遍、不许他人特殊”的文化政治认同中,排外主义和例外主义盛行。最终后果是:系统性地漠视他人命运,任由各类侵犯人权的悲剧发生。
中国人权理念秉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尊重所有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体地位,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实质平等;深受传统文化影响,重视良心力量和人际照顾,有助于克服原子式个人主义导致的冷漠和歧视;强调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为社会团结与善治提供良好范导;讲求“和而不同”,在国际人权治理中坚持多边主义,倡导对话合作,反对冷战逻辑和双重标准。
宁曙光:美国集中体现了西方国家存在的人权问题,典型表现有:系统性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非法军事干涉他国,滥杀平民,犯下严重战争罪和反人类罪;漠视民众生命权和健康权,未能有效控制疫情;将人权问题作为政治工具,以意识形态划线,肆意干涉他国内政。
中西方在追求人权的理想目标、价值内容上存在一定共识,但受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差异也很明显。总体来看,中国强调优先解决民生问题,强调各项人权的均衡发展,更看重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联系。西方国家更强调政治权利和人的自然属性,更加注重个人权利。此外,中国认为人权保障是主权国家内政,西方国家则主张“人权高于主权”,经常将人权问题作为打压他国的政治工具。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人权理念有哪些意义?
中国代表在本届人权理事会上提出一系列合作倡议,呼吁各国更加重视减贫工作,呼吁各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中方牵头做“促进全球疫苗公平分配”“消除贫困、促进人权”“促进平等和弱势群体保障”共同发言,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响应。
柳华文:当今世界,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人权的实现将有更好的条件和基础,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让这种挑战更加突出。国际人权治理需要新主张和新方案,以回应“世界怎么了,人类将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中国一贯强调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即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建设性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全面、渐进、务实推动人权进步。中国有关国际人权治理的主张与西方在人权领域搞双重标准、将人权政治化有鲜明的区别,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潮流,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张万洪:在疫情危机下,中国重申“发展对人权的贡献”,意在强调: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人权问题;人类社会应增进团结,加强国际合作与援助,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让社会成员具备应对重大风险的韧性。中国的这一倡议之所以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是因为它及时回应了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疫苗短缺、赤贫、饥荒、难民等人权保障问题,还回应了通过多边合作共建国际人权治理新秩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现实的时代需要。
宁曙光: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挑战。对经济相对落后、技术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疫情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当此关键时期,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重申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重要贡献,呼吁全球加强团结合作,携手战胜疫情,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各方凝聚共识,共同促进人权的普遍享有,因而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这一决议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获得通过,是中国对全球人权治理做出的贡献,进一步表明中国人权理念在国际社会深入人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