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7月31日电 题:锡林郭勒草原牧民贷庆:从骑摩托的收购小贩到非遗传承人
作者 奥蓝
“时代确实变了。我以前骑着摩托收奶食品的模式,现在早就行不通了。”
贷庆出生于1971年,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牧民,自1991年至今的30余年一直与传统奶制品打交道。最初,他走街串巷收购、卖奶豆腐;如今,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的自治区级传承人,将奶制品事业越做越大。
1991年的锡林郭勒盟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随着城镇化推进,不少人因求学、工作等原因从草原牧区搬进城镇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保存着传统的草原饮食习惯,喝奶茶、吃奶食。这让生活在草原的贷庆看到了商机。
贷庆有一辆摩托车,每天扎进草原从牧民处收购奶食品,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当年生态环境也不太好,都是沙地,路也很难走。”
这时的贷庆每天大概都要收150斤奶食品,当攒到1000斤时,他就坐大巴进城卖掉。“累,但是很挣钱。”
再后来,贷庆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奶食品店,生意慢慢步入正轨。贷庆的脑子很活,他还推出了礼盒版。“那时候已经有人用奶制品当做礼品了。用礼盒包装一下,卖得就更好了。”
因长期收购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品控环节,奶制品质量参差是不争的事实。贷庆认识到了问题,为了保住好口碑,决定自产自销。
2005年,贷庆在家里搭起了生产车间,产品以传统蒙古族奶酪、奶皮、黄油为主。生意依旧红红火火。“我的奶奶就是制作传统奶食的一把好手,我耳濡目染。”
2014年,贷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的自治区级传承人。经过稳打稳扎的长期发展,如今奶食品产品规模已有数十种,他也建起了流水线车间,设计了品牌LOGO,将自己的资质从“小作坊”升级成为“加工厂”,还将当地多名牧民带动培养为非遗传承人。
贷庆告诉记者,当年骑摩托车收购时,兜里总放着1万多元,自己都忍不住感慨咋这么有钱。
近几年,贷庆陆续从银行贷款,完善生产设备和产业结构。如今规模并不大,日消耗鲜奶约千斤。他告诉记者,卖货并不是最终目的,他希望能打造一种将一二三产业都融合在一起的模式,带着周边的牧民老乡一起干。
“我觉得我这个路子是对的,而且奶制品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1991年,在正蓝旗草原上,3斤白菜就能换1斤奶豆腐。现在早就不一样啦。”
第一产业是养殖业。2009年,贷庆和周边7户牧民成立了合作社,如今大家共同养殖着数十头奶牛,奶制品的部分奶源就来自这里,另一部分从周边养殖奶牛的牧民家收购。
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如今贷庆的生产车间已经能稳定生产以牛奶为原料的9种产品,有奶皮、浩乳达(传统奶酪)和黄油等。
第三产业是文旅产业。2020年起,贷庆尝试沉浸式草原深度旅游,游客能在自家生态牧场上亲手制作奶制品,并将成品带走。“效果好。游客高兴,我也能挣上钱。”
“2020年,我光给周围牧民发工资和货款,就花了62万元。”在贷庆的带动下,周边不少牧户都挣到了钱,他们有的人在奶制品加工车间打工,有的人在牧场上养奶牛,还有的提供鲜奶源和奶制品。
2020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贷庆建起了专业检验室。周边牧民送来的奶制品经检验合格后,会贴上商标“杭克拉”出售。
贷庆在尝试将销售渠道从线下慢慢转到线上,这几天请了专业的团队筹备直播。
“这里太棒了,有草有河有牛还有美食,特别适合沉浸式直播。”那庆这几天一直在做前期数据测试,对贷庆家的生态牧场赞不绝口。“好的风景,让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还有好产品。在这里,我看到了后抖音时代的样子。”(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