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全国节能宣传周,而8月25日则是全国低碳日,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降碳,绿色发展”。说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们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平时要注意节电节气,在家要少用空调,大热天用空调制冷时要把温度调高一点。
到了冬天,暖气也不要调得太热。这些都是降低碳排放的办法。但看上去好像会影响到生活的舒适度,好像要想节能,减少能耗,房子就住得不那么舒服了。不过,现在有这样一种建筑,既环保低碳,又冬暖夏凉,不少人已经在体验了。他们住下来感觉又如何呢?
家住河北高碑店市的张先生今年1月前搬了新家。尽管只刚刚住了半年多,张先生发现,这个房子居住的感觉和之前所有住过的房子都不一样。他手机里的APP记录着家里的温度、湿度等各种实时数据。
张先生说,他从进新房之后,不再需要暖气和空调,一般也不打开窗户,而是由大楼统一的新风系统24小时不停地工作来更换空气、调整湿度,让屋内空气温度、湿度都处于人体最舒适的状态,温度一直保持在20—25度之间,空气的pm2.5值也降低到个位数。
在我们传统印象中,像这样利用新风系统24小时不停机来调节温度、更换空气,按说不是一种节能的方式,因为耗电量可能会非常高。因此,张先生也非常关注,每月到底要耗多少电、花多少钱?
张先生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是春节住进新房,采暖季有一个半月时间。而这样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果是传统集中供暖的方式,一个半月的采暖费至少在700~800元,而这四个月用于新风系统的花费只有不到300元,就解决了采暖、保温的问题。
住得更舒适了,花在采暖、保温上的费用却大大降低,随之而来,能源消耗也大大降低了。这样的好事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张先生所住的小区是我国最早建成的超低能耗建筑小区之一。什么是超低能耗建筑,为什么会既住得舒适,还能大大节约能源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 徐伟: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三点,一是使建筑的围护结构做到高性能,比如用高性能的窗,良好的保温隔热的外部结构;另外一种技术就是有效大幅度提升建筑用能系统的效率;第三部分就是开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等等,这些能源直接给建筑供能,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传统房屋之所以不节能,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房子密封性不强,室内外的热量交换快,需要持续不断地用外在的能源,比如集中供暖或者空调来进行升温或降温处理。
而超低能耗建筑采取的被动式建筑设计就弥补了这一点,它的建筑外立面保暖材料的厚度,是普通住宅厚度的2到3倍,就像给房子穿上了厚厚的棉袄;窗户采用的三层双中空玻璃,隔热防寒作用比普通玻璃又提升了不少,室内外设置隔汽膜和透气膜保证建筑的气密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的丧失。在这样的基础上,利用高效能的新风系统进行温度调节,能耗就会大大降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 徐伟:在北方以采暖为主的住宅里,如果实现超低能耗建筑,比现在实行的节能标准大致要降低50%以上。它不是单纯节能,实际上是在舒适度满足较高的情况下提升的节能。
在超低能耗建筑建造过程中,保证建筑的气密性,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房屋室内外气体的交换速度,在冬季防止室内热量的丧失,在夏季防止室外的热气进入室内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龙湖集团北京公司工程职能负责人 王长明:整个气密性在近零能耗建筑里面,不光是在外围护的门窗方面有要求;另外所有外围护都会采用一些透汽膜、隔气膜,对薄弱部位进行加强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呈现出近零能耗所需要的在一小时以内换气次数不超过0.6次的指标。
据了解,传统的房屋,在有一定气压的情况下,每小时换气次数一般在2到3次。而超低能耗建筑将这个次数必须降低到0.6次以下,换气少了,保温性能自然大大提高。除此以外,无“热桥”也是节约能耗的一个重要因素。
“热桥”顾名思义就是热量传导时走的桥梁,热桥常常出现在门窗连接处、砖质墙体与混凝土楼板连接处,无“热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通过适当添加绝热层,阻断不同材料连接处的“热桥”。
在北京海淀区的一个建筑工地,正在建设北京面积最大的单体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工程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主体结构的无“热桥”环节就刚刚完成。
所谓冷热桥断桥处理,就是通过添加隔热垫的方式,杜绝了金属件与混凝土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热量流失。
从一个工地正在修建的房屋顶层的小样的外观上就可以直观看出,要在一个出风口与建筑的连接处都添加多层隔热处理,才能确保隔热效果。
现在,我国的超低能耗建筑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这是因为我国已经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多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意味着我们将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建筑领域在总碳排放量中占到了不少的比例。以取暖为例,大多数集中供暖消耗的直接就是煤炭。而用空调降温,所用的电力资源大多数也都是依靠煤电等化石能源。因此,建筑领域如何实施减排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 徐伟:按照我们国家的统计,建筑运行碳排放占到国家总排放量的20%左右。如果加上隐形碳排放,包括建材的使用和建造部分,大约要近四成。如何实现建筑的碳达峰、碳中和呢?其中措施之一就是使新建建筑尽快实现超低能耗建筑。
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的有关政策,在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提出“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试点”,“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推广超低及近零能耗建筑达到1200万平方米,涵盖了住宅、公用建筑、工业建筑等各种建筑类型。
2018年建成的河北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采用了很多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夏天在空调不开放的情况下,政务服务中心内仍能保持舒适的温度。
在青岛,2020年10月新建成了中德生态园森林幼儿园。这个幼儿园主体建筑也是采用“超低能耗”的建筑理念,实现室内恒温恒湿,无须暖气空调,就可保证室内环境舒适、无尘,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园区环境。
从试点到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之路。但是距离真正大范围成为普通人的居所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其中需要突破的障碍有哪些呢?据了解,由于是新生事物,这种超低能耗的建筑在材料供应、设计、专业人才等多个环节存在短板。
正因为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材料、建筑工艺和传统技术比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成本无疑比传统建筑要高一些。并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能接受这种建筑。
显然,要让更多人主动选择超低能耗建筑,除了技术和市场之外,还需要大家来了解这种技术,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支持。现在,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总目标指引之下,各地正在从支持超低能耗建筑着手积极制定相关目标。北京、上海、河北等地也从资金奖励、容积率奖励、支持商品房开发等多种方式鼓励超低节能建筑的开发建设。未来,将会有更多人住进既舒适又节能的高品质住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 田国民:下一步,我们部也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并且在适宜的气候区,全面强制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同时我们部也正在制定城乡建设领域的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建筑的建造和运行要占到将近4成,控制和降低这个领域的能耗和排放,对于实现减排目标至关重要。这种超低能耗建筑,节能又舒适,恒温恒湿又干净,值得推广。当然,各地在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各自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和方式,不能搞一刀切。
其实,不仅仅是建筑行业,2030年碳达峰目标已经进入到倒计时,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从办公室到流水线,从居家到出行,节能降碳既是一种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种环保责任,需要理念更新,也需要方式创新。
- 点滴改变,为生活添绿意(美丽中国·我们的节能生活③)
- 有WiFi 更节能 更舒适 新型“复兴号”动车组投入运营
- “十三五”前4年全国节能环保财政支出2.4万亿元
- 沿着高速看中国丨节地节水节材节能 这里的“绿色”不一般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