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在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的号角声中,刘泉被人民日报社选派到定点扶贫县河北省滦平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由此成为人民日报社选派到河北滦平扶贫的第一任挂职干部,也是人民日报社第一位挂职扶贫女干部。继24年编辑、记者生涯后,刘泉迎来了自己的新使命——扶贫。
赴任伊始,刘泉并没有急于铺开工作,而是先沉下去扎扎实实搞调研,“把脉问诊”。她深知,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扶贫干部需在脱贫攻坚中精准“把脉”,再开出良方。在深入基层调研,积极与滦平县委县政府沟通之后,刘泉的扶贫思路逐渐明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在“扶志”上,刘泉考虑,可以发挥人民日报社的宣传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起滦平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在人民日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刘泉发挥自己的宣传业务优势,积极协调争取,认真组织策划,聚焦河北滦平生态建设、金山岭长城、普通话、白草洼、医疗救助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中药材产业扶贫以及脱贫攻坚党旗红等主题,在《人民日报》国内版和海外版刊登了6个整版报道、13个版面头条,共计46篇报道,在人民网播发视频报道5篇,在滦平掀起了宣传高潮。
随着《滦平人咋没地方口音》《金山岭如何闯入世界镜头》《比香山更美的秋天在白草洼等你》《脱贫攻坚有个“滦平实验”》等一篇篇报道的推出,河北滦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招商引资也多了起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鼓舞了滦平人民脱贫攻坚的斗志,更加坚定了滦平人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河北滦平基层调研时,刘泉发现,虽然当地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一些教学点的学生还在喝井水;教室里夏天没有电扇,没有纱窗,冬天上课孩子们只能围着煤炉取暖;有的校舍破旧简陋,缺少操场和文体器材……怎样给“扶智”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
一次回报社开会,让刘泉思索许久的问题有了答案——人才!这也正是报社的优势资源。身边这些素质高、能力强、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优秀编辑记者,不就是那一根根“扶智”能量棒吗?
经过认真思考策划,刘泉拟定了一个“名誉校长”活动实施方案,即从人民日报社选派十几位优秀员工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结对帮扶河北滦平十几所乡村小学。这个方案得到报社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报社同事的热情支持。“刘泉是一个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的人,她热情、阳光的笑容,一心为孩子们做事的干劲,让‘名誉校长’们也深受感染。大家觉得为孩子们做点事,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时任人民日报社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国华说。
2017年6月,“名誉校长”活动启动,人民日报社各部门积极参与,首批11所学校很快有了“名誉校长”,紧接着就针对学校的实际需求实施“靶向式”精准帮扶:老校区翻新了;操场建起来了;图书、文具、体育器材、微波炉、饭盒、机器人等物资都陆续送到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助学金;教室里安上了电扇、空调、投影设备;宿舍里添置了结实的床铺跟软和的被子;还有的“校长”想出了开设在线定向视频课堂的新点子。
穿上崭新的校服,参加全国儿童夏令营,参观人民网,和姜昆、鞠萍姐姐一起参加活动……孩子们笑开了花。
“扶贫干部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根据当地的需求,摸准痛点,找到工作的支点,通过这个支点去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精准扶贫中来。‘名誉校长’就是这个支点,一个‘校长’带动一个学校,整个活动就带动了当地的整体教育发展,成为我们‘扶智’的有效抓手。”刘泉深有感触地说。
“名誉校长”模式不仅搭建起社会资源与贫困地区需求精准对接的平台,有效改善了河北滦平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感受到爱和温暖,拥有了更加积极、开放、自信的心态。一个孩子在给“名誉校长”的信里这样写道:“我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像您这样有本事有爱心的人,去帮助更多的人。”
“名誉校长”活动在扶贫工作机制上的创新,也拓宽了人民日报社帮扶定点扶贫县的参与度,各个部门包括子报子刊都积极参与,顶起了一摊事,调动了一批人,构建了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受到河北滦平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树立了党报的良好形象。滦平人民称赞说:“人民日报真的是为人民的!”
2017年4月,全国妇联授予刘泉“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8月,刘泉结束挂职回到人民日报社,但“名誉校长”活动还在继续。在“名誉校长”们的倾情奉献下,河北滦平的乡村小学旧貌换了新颜,书声琅琅,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更强音。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