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脱单盲盒”火了 你想要的爱情成了别人的“商机”
2021年12月07日 15:20: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一直以为那些脱单盲盒都是摊主售卖自己身边单身朋友的微信,或是单身的人自己留下的,像这样不知情,微信也被售卖了的人就我一个吗?”大连女孩儿小瓜日前在社交平台发出了求助帖。遇到这种糟心事,她只能关闭了搜索添加好友的功能。

  自7月中下旬,一名长沙大学生“灵机一动”开设“月老办事处”地摊儿后,脱单盲盒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售卖脱单盲盒的“脱单便利店”,更为常见的是线上的脱单盲盒小程序,并形成产业链,在社交平台上招揽代理商。

  这类脱单盲盒的“玩法”十分简单:仅需付费1元,就可以抽取一个联系方式,或者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存入“库”中,等待“有缘人”抽取。有网友称,脱单盲盒是社恐人的“恋爱救星”。可对于已经有男朋友的小瓜来说,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的微信号是被谁卖了的。

  今年4月,#中国超两亿人单身#的话题冲上热搜。对此,新华网曾组织“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很多人单身”的微博投票,参与投票的27万网友中有6万多人认为是“社交圈小”,10万余人认为“社交圈小、忙于工作、经济条件、观念转变”均是单身原因。

  北京、广州、重庆、济南等地也纷纷出现“脱单便利店”,店内销售的脱单盲盒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价格不等,店内工作人员会按照生日、星座等进行分类排列。

  记者日前在北京南锣鼓巷附近的一家脱单主题咖啡馆看到,这里的脱单盲盒被做成胶囊形状,蓝色代表男生,粉色代表女生,按照北京行政区和年龄段进行分类摆放。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可以直接花费3元或9元,购买不同类别的脱单胶囊;也可以填写自己的信息形成新的脱单胶囊,根据摆放位置不同,收费分为39元、99元两档。拆完胶囊信息后只能拍照保存信息,不能将胶囊带走,“存放在这里的盲盒,一个人可能会收到很多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如果想将胶囊下架,则需要花费19元”。

  据不完全统计,店里存放的脱单胶囊有近百个,90后居多,上架时间多为11月中上旬。根据店内张贴的“脱单细则”规定,要求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和社交账号,填写了信息即视授权摆放胶囊为自愿行为,并对可能遇到的信息泄露、经济来往等潜在问题进行了提示。

  上个周末,就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的白林,无意间在社交平台看到了脱单盲盒小程序的存在,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1元把自己的微信号存入盲盒,一星期内仅收到一条好友申请。

  小瓜则在一两天的时间里收到了十几个陌生人添加好友的请求,“直到有人添加好友时打招呼说是脱单盲盒抽到的,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微信号被卖了,加好友的人甚至来自不同城市”。

  记者尝试在某脱单盲盒小程序上支付1元后,无需任何身份核实,就马上获得了一个微信号,该微信号为真实手机号码。该小程序“玩法说明”中也标注出,留下盒子需要微信绑定的手机号、所在位置信息、微信号、QQ号等,并且,用户在参与和使用小程序服务和功能时默认认可隐私条文。

  单身男女想要的“邂逅爱情”,已成了商家眼中的“风口生意”。脱单盲盒小程序已经出现许多不同版本,并通过社交平台广泛招募代理,“赚钱很快”“平台已累计1000+数据”“推广即分佣”“有大学资源一定要做”“捡钱狂欢的超燃项目”等,成为他们的广告语。

  一款脱单盲盒小程序的推广人员表示,“在校生做校园推广大使的话,不需要花钱。加盟后,可以有自己的二维码进行摆摊赚钱,有人花1元钱抽盲盒,就会返现0.5元”。另一款脱单盲盒小程序代理说,他们目前有三种合作方式:免费加盟需要提供100个客户资源,收益为五五分成;缴纳年费100元,收益也可五五分成;如果一次缴纳年费300元,则全部收益均归代理所有,“三种合作方式都是合作时长1年,均会开通属于自己的后台,客人通过专属二维码付款来计算代理收益。对于通过自己的二维码录入的微信号等,不用管是否真实,花钱放假号码的很少,即使真遇到了可以找客服补偿替换”。

  脱单盲盒的出现增大了单身男女相互认识的概率,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是否有安全风险?对此,记者咨询了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金琳。金琳说:“无论是校园活动还是社会上的脱单便利店,实际上都有处理个人信息的平台性质。尽管基本遵循了‘取得个人同意’后收集个人信息,但个人信息处理不仅包括收集,还包括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她提醒说,尤其在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脱单盲盒的个人信息提供方和被提供方都应当有必要的审核,防止衍生网络诈骗、侵犯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发生”。

  对于脱单盲盒代理或校园推广大使,金琳提醒:“此类身份也属于个人信息处理者,也要承担对应法律责任。如果平台犯罪,虽然是被招募的代理,本身也可能是遭遇被骗,不会一概都构成犯罪,但其客观行为的违法性还是有的。如果明知平台犯罪而提供协助,也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金琳提到,小瓜的遭遇就属于典型的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非法售卖他人微信号者应当承担相应行政处罚,“当发现个人信息被滥用时,要及时进行维权,向相关部门和机关反映、投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应受访者要求,小瓜、小闫、小杨、白林均为化名)

标签:个人信息;社交;好友;胶囊;信息处理;代理;便利店;微信;单身;售卖 责任编辑:徐茜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脱单盲盒”火了 你想要的爱情成了别人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