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在海外过春节 他们用饺子留住年味儿
2022年02月03日 12:35:41 来源:海报新闻 记者 李子骄 张海振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鸡、鱼、肉、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几十年前,老舍先生在书桌前写下的年俗至今依然受用。因为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里,春节最为特殊,仿佛只有跨过除夕那天,才能彻底清空过去,重新出发。

  但对许多漂在异乡的人来说,这可能是又一个不能回家的春节。他们当中,有人在大洋彼岸求学,有人在遥远荒凉的戈壁,有人在路上辗转奔波……

  春节要和谁待在一起?为过年做了哪些准备?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记者听出了孤独和遗憾,也看见了温暖和期待。不论是以什么方式度过,少不了的,总是过年的一份仪式感。

  定居黎巴嫩二十年,过年做慈善的初心不变

  在赵颖的记忆中,“过春节”的信号,常常是从“悲喜交加”这种情绪引出的。

  “你看到面前有一群孩子,他们穿着拖鞋,站在雪地里面,真的会忍不住流泪。孩子们长得太快了,鞋子实在是太费了。所以每年去做慈活动,我就愿意买很多不同号码的运动鞋,给孩子们保暖。”在黎巴嫩定居多年,每当到了年关,去做慈善成了赵颖不曾缺席的重要活动。“我会和黎巴嫩的华人华侨一起,捐一些衣物、生活和学习用品。当物资不够的时候,还会多带一把糖,因为对这些难民孩子来说,吃糖算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以眼泪开端,以笑脸结尾。看孩子们吃了糖,穿了衣裳,赵颖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新年愿望。“非常高兴,也很欣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里,参与其中。”

  赵颖做慈善时留下的朋友圈

  从来到黎巴嫩成为瑜伽教练,同时协助丈夫开设首个中医诊所,到促成中东第一所孔子学院的落成,再到成立中阿文化商贸交流促进会。20年的时间里,赵颖让自己变成了“黎巴嫩通”,但她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绝不放弃通过任何一种渠道来传播中华文化。“首先是我自己的家庭,家里面的装饰都是中式风格,摆放了很多古典的工艺品,中国文化氛围特别浓厚,你进到我们家以后,就感觉好像国内似的。而且我先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了7年的中医,对中国的文化非常了解,我的两个孩子都有中文名字,平常在家里也是说汉语的。”

  赵颖在黎巴嫩

  2006年春节期间,时任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提到,希望赵颖能参与筹建孔子学院,这是赵颖梦寐以求的事。“黎巴嫩这个国家很小,人口也非常少,文化包容性却很强,也非常愿意了解中华文化。”她开始四处奔走,最终于2007年2月份,在圣约瑟夫大学成立了中东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并广受欢迎。“记得成立第一年,汉语选修课就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小语种课程,学院开设的中国武术、饮食文化等课程,也异常火爆。每当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学生们也总是积极参与。”

  赵颖与大家共度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时,孔子学院的学生们唱起练习已久的中文歌,而赵颖家里也开始包饺子,做年夜饭,播放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这些华人华侨还会带着自己的家属去维和部队,一起举办晚会。大家准备一些节目,唱歌、跳舞、小品、武术都有,这是我们过春节最开心的事情。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晚会改成了线上,我们坐在家里,通过连线直播,也能感受到欢乐的气氛。虽然当地没有春节假期,但很多家庭都非常积极,也参与到庆祝活动当中。”

  跨越七个小时的时差,等待亲朋好友的祝福电话

  当孤单成为常态,过年“相聚”的契机让刘浩然小小地期待了一下。

  2019年11月,他只身来到瑞典隆德大学,在无线通信专业就读,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地方。“本来就是来学习的,没什么社交活动,也没什么朋友。总是碰到过节,特别是除夕这天,大家才会说一起聚聚。”北欧的学制跟国内不同,圣诞假期过后,学生们就进入到考试季,紧接着又开始新一阶段的课程学习。“一般大使馆会给学联(类似于国内的学生会),发一些庆祝新年的装饰,学联也会招募志愿者,组织一场晚会,包括各种节目,录拜年的视频等等。对我自己来说,这两年都是过年之前,跟5、6个中国同学商量,除夕一起吃个饭,喝点酒,吹吹牛,然后就各回各家了。”

  刘浩然(左一)与同学们

  瑞典与国内有7个小时的时差,除夕当天下午,亲朋好友的新年祝福就不停地从手机屏幕弹出来。回想起此前在国内过年的情景,刘浩然有些落寞。“很想我的朋友,那时除夕夜大家总是聚一聚,吃饭、聊天、唱歌,很开心。现在大家都已经离开家乡,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见不到面。还好我们保留了每年打电话和视频的传统,坚持了大概有7、8年了吧。”他说,不是不想回家过年,是阻力太大。“今年不回去,首先是因为疫情,时间成本太高,回去隔离21天起步。经济负担也重,我看了机票,来回大概要25000元左右。不如留在这,把自己还没有实现的愿望完成。”

  隆德大学

  今年除夕,刘昊然邀请自己的中国朋友们,去海边看了一场新年的日出。“坐公交车半个小时,就到波罗的海了。带点酒,去海边聊聊,吹吹风,挺好。”剩下的时间里,他还计划着能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走一走,给自己的留学生涯画上句号。“我今年6月份就要毕业了,新年愿望就是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早点回国。”

  刘浩然与同学们欢度春节

  无论在哪过年,都要煮一顿饺子满足自己的中国胃

  与其说期盼过年,不如说是对小时候那种“年味”的怀念。

  “我老家在临沂市沂水县,小时候过年,贴春联,走亲戚,放鞭炮,收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爸妈杀鸡宰鱼,忙活着年夜饭,也一定会守夜,祈祷平安。”此时此刻,身在阿联酋的电影导演、制片人宋胤熹回忆着儿时的年味,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家人做的菜,哪怕简朴也非常好吃,饭店做不出那个味道。而且父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蒜苔炒肉、炒鸡、炸萝卜丸子,这几样少不了。”

  宋胤熹正在煮饺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工作的变动,宋胤熹回家过年的次数越来越少。“从17年底就在筹备一部新电影,叫《家园行动》,我们需要去很多国家采风和创作,包括摩洛哥、埃及、阿联酋、叙利亚等等。去年我就是在迪拜过的年,和同事一起吃个饭聊聊天。”他说,当时在华人超市买水饺,能买到老家常吃的韭菜鸡蛋馅的,就已经很幸福、很幸运了。“迪拜的东西相比别的地区会全一些,中国人也相对多,互相有个照应,能热闹点。今年过年期间同样没那么多花样,吃个饺子,跟父母打个视频,就算过完了。”

  工作中的宋胤熹

  出发是一种常态,停电、战乱、疫情,也给电影的拍摄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宋胤熹说,电影一旦开拍就不能停下来,时间跨度非常长,可能一两年脚步不停,脑子也不停,压力很大。“每天睡四五个小时算是奢侈了,停下放松的时候,可能也就是在过年这两天。我想如果能回家的话,父母肯定得一天一种饺子,做各种我爱吃菜,恨不得把几年没吃的全都补回来。”

  父母忙碌的身影历历在目,他们变老的速度也加快了,追也赶追不上。“出门在外久了,可能对这一点感受最深。父母也70多岁了,他们也不要求我们挣多少钱,就想我们多回去陪陪他们。新年愿望是,父母都能健健平安,时间能够再慢一点,明年过年我能陪伴在他们身边。”

标签:春节;饺子 责任编辑:庞舒青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在海外过春节 他们用饺子留住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