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世界首个“双奥社区”的奥运精神传承
2022年02月14日 14:42:2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孔祥鑫 张漫子

  在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近日揭幕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雕像,与2008年落成的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三座雕像相映生辉。如今,这组奥林匹克人物组雕已成为“双奥之城”北京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时隔14年,奥林匹亚的火种再次跨越万水千山来到北京,点燃奥运激情。刚刚结束的中国春节长假里,在这组雕像前拍照打卡的民众络绎不绝。雕像所在的东四街道正是世界首个“双奥社区”。

  “十多年前,位于东四街道的青蓝大厦曾作为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备的办公地,借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东风,东四街道创造性建设了世界首个奥林匹克社区。”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副主任张国忠说,随着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东四街道又申请创建“冬奥示范社区”,进而成为世界唯一的“双奥社区”。

  漫步在东四街道的胡同深处,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崇礼住宅、恒亲王府、段祺瑞宅,还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在东四一条到九条的巷子里,各种级别的文物院落约有20处。这里在元代就已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如今,这片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文化街区与奥运结缘,不仅建有近4800平方米的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体育文化中心,还有占地约10800平方米的奥林匹克社区公园。

  “2008年奥运会时,萨马兰奇和邓亚萍来过这个公园。当时公园里建有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三座雕像。今年,这里又添了巴赫的雕像,我们东四居民太兴奋了!”东四“老居民”赵俊杰说。

  在更多东四人看来,让他们倍感珍惜的不仅是与奥运相连的点滴回忆,更是奥运精神的传递。

  在东四社区,群众体育活动随处可见。公园太极队、体育技能培训、广场舞等活动已成常态,迷你马拉松胡同跑、冬奥知识大讲堂、冬奥项目体验、冬奥知识比赛等特色活动也时常举办。“不久前结束的‘胡同迷你马拉松’活动中,社区居民和在区单位员工用快乐奔跑、冬奥打卡等方式迎接冬奥会。”张国忠说。

  “国运盛,体育兴。我们已经迎来全民运动时代。”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东城区回民小学教师郝涛说,每个东四人都将快乐和体育融入生命,自觉担当起奥运社区建设者、奥运精神传递者、奥运文化守护者的角色。奥林匹克的种子已在社区生根发芽。

  61岁的东四居民、“胡同艺术家”龚虎彪用葫芦烙画的方式迎接冬奥。“葫芦有接福纳喜的寓意,(葫芦烙画)寄托着胡同居民喜迎冬奥的美丽愿望。奥运会再次来到家门口,要让全世界看看我们老北京的精气神儿。”

  “奥运给了我们更健康的体魄和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每天早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豆瓣社区居民马淑玲坚持带领太极队在东四社区公园打拳。

  自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那天起,东四居民刘宪龙就开始宣传奥运知识。到2008年,他的足迹已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将三万多人的祝福收集在2008米的奥运长卷上。2015年7月31日,刘宪龙又启动了冬奥长卷的祝福收集。

  2012年起,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侯琨用8年时间走遍了全球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和青年奥运会的47座城市。虽然国外许多城市的奥运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都值得称道,但他最赞赏的还是北京。

  “东四社区,把奥林匹克精神和社区建设进行了融合,是百姓身边的奥运遗产利用的典范。”侯琨说,社区居民以不同的方式建设“双奥社区”,让更多人加入到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中。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指出,“举办一届奥运会,其目的不仅是要实现办赛精彩,为广大运动员公平竞技、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平台,更大价值还在于为公众、主办城市、国家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带来更多可以长期受益的有形或无形的奥运遗产。”

  赵俊杰说,奥林匹克精神中蕴含着互助、奋进、共享、向善的理念,这些都是东四人渴望保存下来的精神遗产。

  在东四奥林匹克文化体育中心门口的一块石碑上,刻有这样一行字:“古奥运会最光辉之处在于:美和尊严”。这句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名言,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一起,成为“双奥社区”的座右铭,也深深影响着每名社区居民。

标签:东四;雕像;奥林匹克社区;北京;冬奥 责任编辑:郑嘉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世界首个“双奥社区”的奥运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