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土坯房的时候,做梦都想住砖瓦房。如今这四合院,比梦里的房子还要好。”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冯秀清家中,眼前的四合院由4间白墙青瓦的房间围成,屋里窗明几净。50岁的冯秀清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在家门口的农业产业园区务工,自己闲暇时还去村里文化活动中心下棋,日子过得舒心。
去年2月,闽宁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未开发的荒滩。1997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宁夏调研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贫困所震撼,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命名为“闽宁村”。由此,大批西海固群众陆续告别家乡,来到这片戈壁滩。2002年,闽宁村发展成闽宁镇。
经过20多年不懈苦干,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闽宁镇成为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走向小康的生动典范。伴随脱贫奔小康进程,闽宁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地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家门口能挣钱,生活一天比一天美。
住进砖瓦房
设施配套全
楼院整齐,街巷洁净,不远处就是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刘莉的家。“政府帮盖的新房,自家只花了不到2万元。”2012年9月,刘莉一家依靠扶贫搬迁政策从西海固搬来这里,当时全村已经修好了通村硬化路,经过装修的新房直接就能入住。
住下的第二天,刘莉便到一公里外的镇小学替孩子报了名。“这边配套齐全、生活方便,早知道就快些搬过来了。”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闽宁镇所在的土地还是一片荒滩,没有电,没有路,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人们只能盖起简易的土坯房。随着闽宁协作推进和产业发展,当地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镇村绿化、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十三五”期间,闽宁镇率先在宁夏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新增绿化面积11270亩,绿化覆盖率达35%。
如今,闽宁镇常住人口接近6万,村村有小学、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和民生服务大厅,全镇6000多名适龄儿童全部就近入学,自来水、天然气全部入户。全镇建有地埋式污水处理站25座,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扶贫搬迁改造等,村民告别土坯房,住上了砖瓦房。
走进原隆村村委会旁的保障服务中心,厨房、活动室、洗衣间等一应俱全。原隆村村委会主任万学峰介绍,保障服务中心由村集体投资10多万元建成,为孤寡、独居、五保及生活不便的特殊困难群众提供保洁、理发、日常饮食等服务,村里还定期安排志愿者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
家门口就医
便捷又高效
“现在看病方便多了,花钱也少。”原隆村村民海胜兰患有腰肌劳损,在村卫生服务站的“智能云诊室”里,县中医院医生通过视频问诊,指导村卫生室医生操作理疗设备,为她进行康复治疗。
近年来,宁夏鼓励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永宁县与医疗机构合作,在闽宁镇开展“智能云诊室”试点,为村卫生服务站配备智能康复理疗、健康管理等设备,开展智能体检、智能康复等服务。“村卫生服务站与镇卫生院、县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通过视频问诊等方式,让村民就近完成疾病的初步诊疗。”闽宁镇卫生院院长沈洋告诉记者。
沈洋介绍,来自福建的对口帮扶为闽宁镇医疗资源升级奠定了基础。2009年,福建省15家三级医院对宁夏的6家县级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定期派遣专家开展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无偿提供设备支援。2017年以来,福建省19家援助医疗机构的专家先后在宁夏举办学术讲座上百次,开展各类业务培训。与此同时,宁夏19家受援医疗机构派出大批医护人员前往福建相关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闽宁镇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逐步健全县乡村一体化分级诊疗体系,建成镇卫生院和7个村卫生服务站,实现标准化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服务站全覆盖。闽宁镇卫生院配备了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等大型医疗设备,共有8个科室、7名副高级职称医师及4名主治医师,上级医疗机构每年派遣多名医生到卫生院挂职。镇里由县级医疗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服务站一起组建了11支家庭医生团队,以签约服务的形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
在闽宁镇,大病有医保兜底和分级诊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慢病有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全流程、全周期服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就业有门路
致富添动力
闽宁镇福宁村富贵兰(宁夏)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踩着缝纫机缝制成衣。“刚搬来镇上时,只会刨地种菜,现在我成了车间负责人。”在这里工作3年多的马贺告诉记者,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约90个岗位,月薪3000多元。
“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和村集体分红。”闽宁镇园艺村村民马小兰说,村集体流转村民土地后,利用闽宁协作扶贫资金建起温棚,出租给农业企业,企业聘用村民从事生产和管理,解决了400多名劳动力就业。
截至2021年底,闽宁镇已引进各类企业34家,形成特色种植养殖、纺织制造、葡萄酒酿造、文化旅游等产业。当地仅葡萄酒庄便有13家,葡萄酒年产量2.6万吨,相关产业直接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除了组织外出务工,我们通过各类产业促进就业,实现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闽宁镇副镇长陈赟说。
“酒庄长期用工达52名,其中44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宁夏立兰酒庄的封装室里,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红酒装瓶、封箱,负责人邵青松介绍,在此务工的村民掌握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有的已成长为酒庄主管。
从跟着看、跟着干到自己干,闽宁镇越来越多的人从就业走向创业,原隆村村民路建花就是其中之一。她以前在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工作,因为勤恳能干,被提拔为副总经理,工资涨了,人也更加自信。去年4月,路建花自己创业,在原隆村光伏产业园开了两家餐厅。“闽宁镇游客越来越多,餐厅将来还要扩大规模,为更多乡亲提供就业。”路建花信心满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