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地域、薪酬待遇、行业前景、专业对口等方面期望值较高,不太情愿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倾向到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或选择升学暂缓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新高,但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要破解“就业难”,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形成合力。
从今年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机构举办的招聘活动看,当前毕业生考公、考研、考编热度不减,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行业以及主播、运营等新媒体相关岗位成为毕业生求职的新选择。从岗位情况看,行政助理、文员等文职管理岗位和工程师等技术性岗位较受欢迎,但岗位的用人需求量相对较小;销售类岗位需求量大,但求职人数不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用人缺口。就地区而言,一线、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是高校毕业生首选,同时,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工作地点周边生活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和交通便利等条件,成为他们选择工作单位的重要因素。
在专家看来,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毕业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就读高校城市的发展以及“00后”毕业生追求向好向上舒适的工作环境密不可分。
此外,部分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过高,致使招聘难度加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职业教育等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同样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加剧了就业矛盾。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多方面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完善税收优惠、提供住房补贴等政策措施,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提升特定需求、专业技能、职业教育等培训的投入;可以优化劳动力市场政策,通过简化招聘流程、提高招聘效率等方式,降低招聘成本,为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招聘环境。用人单位则需要调整用人观念,或适当降低求职者的部分应聘门槛,给予求职者从实践中成长的机会;适当提高薪资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高校需加强与政府、用人单位等有效对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专业课程、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尽量减少人才供应“滞后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毕业生而言,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拥有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一技之长,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要主动求职,积极寻找就业机会,通过岗位体验、实习等熟悉职场,做好求职准备工作。
总之,有效改善当前供需关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好业”需多方合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