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糖、肥皂巧克力、草莓蛋糕精油皂、食品玩具……“食品跨界”成为江湖。有的借此拓展了消费人群,也有的打着跨界的旗号剑走偏锋,引发担忧。
“食品跨界”对于活跃市场,促进消费来说,自然有着说不完的好处,事实上最近几年通过“食品跨界”实现了食品经营的“花艳枝繁”。有统计数据显示,通过“食品跨界”,从2018年开始食品工业每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都在9万亿元以上,其中IP授权商品的零售额每年都超过800多亿元,而且这个“食品跨界”的成绩还在走高。更值得一说的是,不少企业通过“食品跨界”实现了“武林至尊”地位,像老干妈、大白兔、旺旺、可口可乐等均“有所斩获”。
“食品跨界”已经出现了不少“武林门派”:第一类是“食品+食品”,两个或者多个品牌的食品联合发展;第二类是“食品+日化”,打造美食气息的精致生活,化妆品企业和食品企业打通市场壁垒一起发展,比如用旺仔洗面奶洗个脸,涂上带着金典奶香的护肤品;第三类是“食品+服饰”,潮流服饰注入食品元素,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当然,“食品跨界”的“武林门派”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显然,“食品跨界”激活了市场春水。但是也需要正视一个问题是,由于“食品跨界”而带来的问题也不少:混淆食品概念的,实施虚假宣传的,依靠捆绑倒逼消费的,甚至出现了不少“低劣的食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还留下了舌尖隐患,让“甜蜜的味道”变成了“苦涩的味道”。加之一些非食品单位的“勇往直前”却根本不懂食品加剧了隐患,比如一些博物馆也加入了食品生产和经营,像博物馆等生产的“文创雪糕”“文创月饼”等等就存在这些问题。
食品可以跨界,监管不能“在老地方待着”。食品监管部门要跟上食品业态的变化脚步,不能只拿监督“传统食品”的办法监督“跨界食品”,或者根本就没有去监督。而有关部门更应该给“跨界食品”打造一个不能逾越的雷池,从食品的质量、食品的营销、食品的价格等等方面出台新的标准进行约束管理。
“食品跨界”可以,但食品的安全和营销“不可越界”不可“逾越雷池”!一句话:“食品跨界”的“武林门派”也得清理门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