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字体:
— 2024—
03/22
16:15:50
2024-03-22 16:15:50 来源: 潮新闻 记者 陈新怡

  3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关强宣布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关强表示,2023年,全国考古工作会召开,系统提出“大考古”工作思路,推动中国考古学拓展大格局、大视野,谋求大发展。

  过去的一年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考古中国”24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6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开展,1367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有序实施,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这些考古新发现,以更加鲜活的笔触生动展示了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是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终评会评委通过抽签方式从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21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按年代早晚排列)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李罡

  跋山遗址群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不断扩充,完整构建起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时空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山东史前遗存的分布范围,是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平潭综合实验区遗址公园保护与发展中心

  项目负责人:周振宇

  壳丘头遗址群中各个阶段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明确,发展延续关系明显,存续多个考古学文化,形成了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为我们探讨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传承、交流、互动,以及其代表的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起源和迁徙提供了直接材料。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

  发掘单位:南京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赵东升

  该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因开掘新郎川河而发现,2012年6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2016和2023年南京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三次发掘。磨盘山遗址是皖南地区迄今发现和发掘的唯一一处先秦时期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谱系明确的代表性遗址,对于探究该地区以及整个长江下游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青铜时代的中原化进程,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在皖南地区的演进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

  项目负责人:陶洋

  屈家岭遗址历经油子岭、屈家岭和石家河等史前时期,社会及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连续性。大型中心聚落、高等级建筑和水利工程设施的集中出现,年代明确,结构清晰,工艺高超,多角度、多维度地展示出史前文化的发展高度和社会复杂化程度,是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珍贵物证,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关键样本。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发掘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朱光华

  王庄遗址是近年来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该遗址可以确认为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发现的环壕遗迹、高等级墓葬及出土遗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面貌复杂,陶器群融合多种文化因素,其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系统,但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南方地区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同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发掘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吴倩

  书院街墓地结构布局清晰,年代明确,展示了中商早期高等级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这是中央王朝都城内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具有兆域性质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凸显诸多礼制性的制度创新,也填补了商代青铜文化、黄金文化等相关文化空白。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孙战伟

  寨沟遗址是近年来商代方国考古的重大突破,为几十年来黄土丘陵地区不断出土的铜器群找到了明确的考古背景。

  寨沟遗址及附近区域的考古发现揭示出商代晚期陕北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对探讨陕北地区商代方国政治地理结构、了解殷墟时期中原与边陲地区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

  项目负责人:侯红伟

  四角坪遗址是首次发现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是继宗庙建筑、畤祭建筑之外的又一种秦祭祀建筑形式,该建筑格局深刻影响了汉代德阳庙、王莽九庙甚至后来天坛、地坛的建筑风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极强的礼仪性。四角坪遗址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

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项目负责人:刘岩

  霍州窑的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北方地区细白瓷发展史的缺环,元代更是成就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最后的高峰,是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大贡献。霍州窑在金元明等各时期特点鲜明的制瓷成就,不仅对中国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贡献,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伟大进程的鲜活物质载体和生动诠释。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发掘单位: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宋建忠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为航线航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对阐释我国海洋文明特质,推动文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考古责任编辑: 黄泽杭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