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北方正经历今年来最强的高温炙烤。多地“热力爆表”,山东、河北有超过20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当地6月上旬极值,河北成为40℃酷热集中区。根据预测,北方这波高温加班到下周,而酷热,也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极端高温,近年来,似乎也越来越频繁。面对极端高温,个人如何防范?一座城市,又如何做好应对?《新闻1+1》连线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陈小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游志斌,解读相关问题。
高温预警发出后,如何更好的精准传递?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 游志斌:预警发出之后,尤其是当地的党委政府,还有关键的组织群体,都应该接收到信息,尤其是党委政府要去关注信息,而且在收到信息之后精准地把它传递出去。像北京6月11日,就先是非常热,傍晚又突然降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要及时提醒公众,尤其是一些脆弱人群,不仅要带伞,可能还要防雷,一些精准化、定向化的提示,就显得非常重要。
应对极端天气 理念需先“升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 游志斌:未来应对极端天气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理念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应对,更要注重防范,而在防的过程中,未来的一个趋势就是要增强“强韧性”。我们既要去了解我们面临的灾害特点,了解极端天气的趋势,还要从整个的工程设施、制度建设中,去适应这种变化。从整体来讲,我们的社会、城市,包括我们的个体,都要去注意这种变化,了解灾害以及极端天气的一些常识,同时要加强准备。
应对高温天气 还需增强统筹权威性
白岩松:过去我们经常提的一件事如果要很难做好,可能一个重要原因是“九龙治水”,应对高温天气,相关职责也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里,如何把这些力量更好的集中在一起,这样不管是个体也好,还是整个城市也好,损失可能会更小,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 游志斌:未来应对包括高温在内的灾害天气,有时单靠部门的力量是比较有限的,我们应该加强统一指挥,包括整个体系、整个制度设计过程中的权威性。比如有的部门发出预警后,其中单位要按照预案当中的相关责任来执行,应对完成之后,我想不能够简单的就此结束,在整个应对过程当中,未来我们也要考虑一些刚性的评估,通过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我们的人大、政协更好地发挥作用,对整个应对工作来进行评估,评估的过程,还要和整个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应对的好就应该奖励,应对的不好,必要的时候我们也要进行总结,甚至对一些情况也要相应的给予奖惩措施。
应对极端天气 未来还要注重区域联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 游志斌:我们未来一定要考虑整个流域圈和地理圈,在应对极端天气灾害中的联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相关机制,比如像黄河九省形成了应急联动工作机制,而且内部还有相应的制度出台。我想在未来,对于流域圈和地理圈来讲,还要进一步统筹资源,比如京津冀地区,有的地方可能水资源丰富,而有的地方可能面临干旱,因而我们要进行系统的治理,从整个体系角度中去考虑各种措施的推进,而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