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一直都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2024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再次突破3000亿美元,连续30年保持世界第一。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之一,广州市聚集着超过3万家的相关企业,形成了从面料研发到成衣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时空观察》关注在美国关税冲击下,广东纺织品企业如何化解风险?广东纺织业能够突围破局的核心是什么?先来看看,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如何应对。
广东织造“危”中寻机
这里是广州,中国纺织业的千年商都,每天有上百万件的服装从这里出发,流向世界。在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品牌研发设计中心,这里与全球数百家优质供应商、生产商及第三方服务商建立起来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正在因为美国关税的冲击受到波及和影响。负责公司经营业务的房武军现在每天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和最新一批美国订单的上下游客户保持密切沟通。
成立于1980年的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目前,公司对美业务暂时停滞,预计未来3个月也无新增订单,对美整体业务规模量几乎下降了一半。4月3日,34%关税政策落地,在手订单的利润亏损已经显现,而出口转内销的路径也面临着现实的困难。
房武军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对这批美国订单的应对和消化,只是短期的困难;从长期来说,公司一直坚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早就推进了多元化市场布局,并制定了国际化供应链建设的长期策略。今年,公司将有更多的业务团队走进柬埔寨、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还会积极参加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展会,进一步把握RCEP等多边合作框架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市场机会。外部环境越有不确定性,长期战略的正确性就越能凸显。他说:“虽然关税有不确定性,但确实让我们更坚定把这条路给走下去的决心。现在,时代车轮已经走到关键时期,企业的发展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去走过这个狂风骤雨般的挑战。”
破局之旅:深耕国内市场 发展国货品牌
位于广东佛山的溢达集团曾经遭美国制裁打压、丧失订单,于是它深耕国内市场,发展国货品牌。对于眼下的关税冲击,溢达有着怎样的破局之旅?
刚参加完消博会的蔡崴一回到公司就带领团队分析最新的市场动态,谋划下一步品牌推广计划。这次在海南期间,他被商务部邀请分享了企业出口转内销的经验,记者也想听听他对这次关税影响的看法。他说:“关税已经变成一个数字游戏,因为你算的还没有它加的快。短期的冲击一定有,不可能没有,但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别看蔡崴现在说的轻松,5年前,溢达刚被正式列入美国实体清单时,公司上下也曾陷入过绝境。因为,溢达集团早在1995年就在新疆投资建厂,通过在当地建设的7家棉纺企业来确保高端原料的品质和稳定的供应链。美国借此捏造“强迫劳动”的谎言,禁止溢达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当时,溢达要么放弃新疆棉原料,化解生存危机;要么选择退出欧美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的极限施压和二选一的抉择中,很快,公司就将一副巨大的海报悬挂于厂区门口,用“长绒棉捍卫者”的姿态给出了答案。
溢达的根基不只是源头的长绒棉,从1978年集团成立开始,到2000年已经完成了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纵向闭合。从棉种研发到成衣制造、再到品牌输出,溢达可以向不平等的贸易规则说“不”,还有全产业链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底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为什么不妥协?因为一旦妥协第一步以后,就得步步妥协。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国家制造产业,首先自身要足够强大,才有站着挣钱的资格。外部的打压也好,各种胁迫也好,其实不可能把我打倒,我可以站着活下去,也许未来可以活得更好。”
从依赖欧美订单、为国际品牌代工,再到拓展国内市场、培育本土品牌,溢达的转型既是迫于外界压力,也是一种内驱力的使然。作为早就被遏制打压的“过来人”,他们利用5年的时间迅速转身,用实践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根基,中国企业既能够“借船出海”,也可以“自主航行”。
广东纺织业突围破局的核心是什么?
从刚才记者的观察和短片中我们感受到了广东纺织品企业应对关税冲击的底气。广东纺织业能够突围破局的核心是什么?来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万喆的分析。
在关税变局下,作为全球纺织供应链的核心枢纽,以广东为代表的中国纺织业正经历深度的重构。首先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从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跨越。在智能化改造提速方面,广东企业正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生产流程,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技术。在绿色技术突破方面,面对欧盟碳关税的潜在威胁,广东企业也在加速布局低碳技术,通过减少传统污染和水洗环节来降低污染。在新材料和设计创新方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成为了趋势。比如说凉感速干面料、无缝便携西服等创新产品,满足了国际市场的高要求。同时,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也是同步提升。
第二还是市场多元化与供应链的重构。从单纯依赖到全球布局,从新兴市场开拓上来看,广东企业在加速从欧美市场转向“一带一路”和RCEP的区域。从供应链的区域化布局上来看,“1+N”的弹性布局成为趋势,同时也注意供应链的韧性的建设,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稳定原材料供应,提升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另外,国内市场始终是一个“压舱石”,所以广东也推动出口转内销的战略,和各大平台合作深耕内销市场。
第三是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从单兵作战到系统突围。在产业链协同上,广州作为全球快时尚供应链的枢纽,也具备了半径50公里内就可以完成纱线、面料、成衣全流程的产业网络。这种高效协同是别的地区难以复制的优势。同时,政府、政策的“组合拳”、支持和营商环境优化也在持续向广东税务部门就通过优化出口退税流程,落实税费优惠等,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
应该说广东纺织业的突围路径体现为“政策赋能+技术驱动+市场多元+产业链韧性”的综合模式,核心还是在于依托国内完善的产业链基础,通过创新升级和全球化布局,将外部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这个模式不仅为全国纺织业提供了参考,也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