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11月24日电(记者张钟凯 刘刚 赵丹平)1980年,在日思夜想母亲32年之后,台湾律师高秉涵终于收到了一封家书,而他却迟迟不敢打开。
“我怕得知娘已经不在了。不打开,有个念想,娘就一直活在心里。”82岁的高秉涵拿着信的影印件,双手不住地颤抖。30多年里,这封信被无数次打开,再次看到仍是红了眼眶。
高秉涵祖籍山东菏泽,13岁时因为战乱跟随逃难的人来到台湾。在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曾经饿得与猫狗抢食,但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只为临别时母亲的嘱咐——“要好好活着回来见娘。”
但高秉涵还是晚了。他从信中得知,母亲已去世,后半生一直都在念叨着他。
没能见到母亲成为高秉涵此生最大遗憾。在他的书房里,一直挂着母亲生前穿过的衣服,“这是我的宝”。孙女说,每次地震,爷爷总是先抱着太奶奶的衣服跑出来。
思亲之苦、丧亲之痛,让高秉涵对与家人分离的台湾老兵的处境感同身受。他们过年过节时经常聚在一起,大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想家”“想妈妈”。不会唱歌的他跟着老兵学会了一首歌——《母亲您在何方》。
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首先倡导开启两岸交流,而台湾当局却仍然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1987年,思乡心切的老兵们走上街头,开始了返乡探亲运动,高秉涵也参与其中。当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部分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中断了38年的回家路终于开启。
此后,无数老兵陆续圆了“回家梦”,可是,还有一部分人没能等到这一天,带着对故乡的思念离世。当年拉扯着高秉涵到台湾的菏泽籍老兵们生前托付他:等回家的路通了,一定要把他们的骨灰送回故乡。
“活着已做游子,死了拒做游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当时流传在台湾老兵中的一句口号,也成了高秉涵后半生一直在践行的承诺。
从1991年开始,高秉涵陆续将老乡的骨灰送回故乡,家里最多时曾经摆放了7个骨灰坛,邻居一度开玩笑说他“不做律师做法师”。后来又有越来越多不认识的人也闻讯前来找他帮忙,20多年来他已经送回约150个老兵的骨灰,让离乡的孤魂叶落归根。
高秉涵因此成为许多孤苦老兵的紧急联络人。2016年的某一天凌晨,高秉涵被医院的电话叫醒,一位96岁的老兵处于弥留之际。这位老人因罹患糖尿病截肢,没有子嗣,始终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
“我对他说,老哥啊,你放心,我一定会把你的骨灰送回家乡,让你叶落归根!”高秉涵回忆说,当时老先生止不住老泪纵横,没过多久就闭上了眼睛。
如今高秉涵已经子孙满堂,退休多年的他仍然奔走于两岸之间,继续从事帮亡故的老兵送骨灰等公益事业。他说自己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见到台湾问题和平解决。
高秉涵非常担忧当前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教育,他上六年级的小孙女曾对他说“你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但他上高二的外孙女则跟他说过,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文化是无法切断的。这让他感到宽慰很多。
“小孩子的时候好糊弄,长大了大家就都会明白。兄弟就是兄弟,我有信心,两岸不可能分开。”高秉涵说。
高秉涵多次表示,自己只要还能动,就会继续帮老兵们送骨灰和为公益事业奔走。三年前他就拟好了遗嘱,其中写道:“‘叶落归根’已是我生命的品牌,也因此而获得‘感动中国’代表人物之荣耀。我往生火化后,即送往菏泽故乡,将骨灰撒在高庄四周的田园里,不作墓,不立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