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新华社香港10月12日电 题:“用普通话教学,这条路走对了!”——走进香港第一家政府津贴普通话小学
新华社记者 陆敏
10月的香港,空气里有了一丝初秋的清朗。随着全港中小学陆续复课,因疫情空寂已久的校园恢复了生机。
正是上课时分,沿着教学楼长廊行走,隔窗看到的是一张张稚气的脸庞,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
“我国古代有个学者叫荀子,他说过一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琅琅的读书声从602教室传来,让记者停下脚步。
这是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简称“普小”)五年级的一堂语文课,教师李文绣正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生动的一课》,并引导学生讨论语文中“引用”的用法。师生间流利的普通话问答,不同于以粤语或英语教学的其他香港小学,令人颇感新奇。
创立于2001年的“普小”是香港第一家采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的政府津贴学校,这样的普通话小学,全港迄今不超过5家。
记者注意到,教室的第一排课桌上放着一个平板电脑,正同步直播课堂内容。原来,这个班有4位内地学生,因疫情影响,他们目前在家通过网课学习。
“全校700多名学生,九成以上都是香港本地学生。”校长陶群眷说。
课间,一年级的黄梓墨嫩声稚气地用普通话背诵起唐诗《静夜思》,小家伙骄傲地表示,这样的古诗词他会背20多首了。
学普通话难吗?
六年级的黄詠希说,刚开始有点难,要多读多尝试。现在的她尝到了学好普通话的好处,去内地旅行,沟通交流完全没问题了。
同为六年级的林振滔在介绍自己姓名时,一口气组了三个词——“森林的林,振奋的振,滔滔流水的滔”。喜欢语文课的林振滔对学习普通话乐在其中,他说老师有时候会配上动画,他们学起来觉得很有趣。学会了普通话,“内地姐妹学校的同学来香港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分享彼此在校园的生活”。
采访时,校园广播用普通话播放了一则通知。陶校长告诉记者,每周一至三,校园广播都用普通话,周四周五则用英语,“语言学习需要环境,以普通话为校园语一直是我们坚持的办校理念”。除了用普通话授课,他们还通过“中文缤纷日”、京剧、广播剧、讲故事比赛、儿歌和游戏等多种方式创造语言应用场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普小”工作了约20年的副校长郭汉杰是语文老师出身,至今仍任教五年级语文课。他认为,学好普通话,不光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更是通过“先说后写,以读带写”,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当学生习惯用普通话听说及思考的时候,无形中减少了粤语翻译成书面语的过程。老师们普遍反映,用普通话来教中国语文可以做到“我手写我口”,学生作文更为通顺流畅,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显著提高。
创办“普小”的办学团体是在香港数十年如一日推广普通话的民间社团“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目标是“天下华人是一家,人人都说普通话”。校监梁兆棠说,语言是文化的核心符号,用普通话教学无形中会传递更多的中华文化内涵。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只有更多地了解中国,才能更好地把握世界,规划未来。
“普小”今年已进入建校第20个年头,迄今超过2000名毕业生成了在香港推广普通话的“种子”和“使者”,他们自己也从中获益良多。
今年9月,学校向2002-2014年度的部分毕业生发函了解近况及就学、就业情况。在所有回复中,超过91%的校友认同小学阶段的普通话学习,对就业及升学“很有帮助”。
20年的教学实践如同一个大型教育实验,梁兆棠认为,“普小”这个“实验”证明了,“这条路走对了”!用普通话教学,特别是用普通话教中文这一教学模式在香港是完全可行的,应该在全港大力推广,“普小”愿为此贡献人才和经验。
放学的时间到了,校园里一派热闹景象。陶校长站在校门口,微笑着和经过的同学挥手道别,不时上前拥抱低年级的小同学。“校长,再见!”“老师,再见!”孩子们银铃般的普通话问候声此起彼伏,欢快地在校园回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