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昨天,新年里延续最长时间的一场雾霾终于飘散。对于雾霾的成因,相关部门给出各自的解读。了解成因之后,面对重污染天气,关键在于行动。
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蔡奇周末与媒体和市民代表座谈时表示,今年北京将出台一系列铁腕治霾举措。北京将强化督察问责,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对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震慑。
北京将参考借鉴环保部督查模式,对16个区开展市级环保督察,强化环保责任,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力问题。对于露天烧烤、焚烧垃圾、烧秸秆和道路扬尘等问题,有关部门坦诚表面看是施工单位不遵守法规,实际是监督监管不够严格,倒逼力度不足。
针对机动车排放污染,北京将全面供应“京六”汽柴油,2月15日起实施国Ⅰ、国Ⅱ轻型汽油车五环路内限行,全年淘汰30万辆老旧机动车,新增重型柴油车全部“戴口罩”——安装颗粒捕集器,严厉查处超标排放的重型柴油车、整治渣土车等。
今天的北京空气不错。防治雾霾,显然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看其他国家,为防治空气污染,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对重型柴油车、渣土车如何监管?对建筑工地扬尘怎样进行管理?
说起治理雾霾的成功案例,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英国伦敦。从1952年冬季多日不散的刺鼻浓雾,到《清洁空气法》的出台,再到如今摆脱“雾都”的别称,伦敦在环境治理方面的长期努力有目共睹。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介绍,治理汽车尾气是近年来伦敦雾霾治理最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让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后果,并开始果断治理环境。早期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企业,因此减少煤炭用量、限制工业燃料中的含硫量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是当时的治理措施。
80年代,随着汽车走进家庭,汽车尾气取代煤烟成为英国大气主要污染源。随后英国开始推行无铅汽油。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他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也极为有害。英国此时已经在对抗雾霾方面达成社会共识,从1993年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内出售的新车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污染物排放。在2000年以后,伦敦开始关注空气中的PM2.5问题,伦敦空气污染的80%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2003年推出交通拥堵费,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同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以及骑车出行等。
关注完汽车尾气,再来看渣土车治理。去过日本的网友感叹,日本即便是工地,都非常整洁干净。整洁的背后是严格的管理措施。日本还有哪些环境治理措施值得借鉴?据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日本对汽车尾气排放大力治理,2009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加强尾气排放规定,制定全球最为严格的排放规定,早在2003年东京推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浮游粒子状物质的立法,主要针对柴油机、汽车尾气排放。现在所有汽车在出厂时已经安装过滤器,大大降低了城市污染。
在控制扬尘等建筑污染方面细致而全面。比如工人在浇铸混凝土之前会用高压水枪清洗施工区域,不让任何垃圾残留。无论建筑大小,负责施工的公司为保持街道美观,不影响周围居民等,会把工地围起来然后再施工。施工时建一层包一层,没有大量的尘土外泄,没有严重的噪音。建到顶楼时,整个大楼都被帷幕包裹,建筑车辆开出之前,如果车轮有泥沙,被冲洗干净才能开出工地,工人的脏鞋也要冲刷干净才能进出。建筑区域内或周边都看不到渣土和扬尘。
一丝不苟执行规定的,除了日本还有德国。《光明日报》曾报道,德国建筑工地管理条例对施工现场有明确的规定:包括工地周边的围蔽设施、水泥、石灰等扬尘材料的内存放或遮盖,密封运输废料等都有严格规定。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在德国,一项工程或一幢建筑的所有者和施工方都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德国环境保护法建筑管理条例以及德国建筑工业联合会的相关法律和行业规定,一项建筑工程在规划阶段业主和施工单位就要考虑到环保问题,包括抑制空气中的灰尘、气味、地下水保护、垃圾处理清运、地表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减少噪音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在设计阶段,必须将具体的环保措施列入计划,在施工阶段,必须要将具体的措施运用到工程当中,包括一般性的措施和技术措施,如在工地周围围起临时的防护墙,在建筑上安装专门的密闭垃圾通道,在拆除作业中通过喷水加湿避免粉尘飞扬。
所有与工地有关的机械设备必须加装尾气排放过滤装置,运送建筑材料和垃圾的车辆必须要采用密闭的运输方式。一些规模较大的工程,通常都是对建筑垃圾实施就地处理的措施,在旁边围起一处空地,通过大型的专业设备将拆除下来的建筑垃圾进行分解和粉碎,使这些垃圾重新变成无害的分解物,然后通过专业车辆将其运走,用于新的建筑材料生产。在整个过程当中全部采用防尘防污染的措施和技术,工程从施工到竣工,相关的监管部门会随时对施工现场进行突检,对于环保不达标的地方,会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视情况的严重程度,除了予以罚款等处罚外,还可能会勒令停工,显然这对于施工方和业主来说所造成的损失会远远大于其在环保措施中的投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