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在英国生活,看病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英国媒体日前引述公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话说,因医患矛盾引发的暴力事件日渐增多,每天达200起。分析认为,医患矛盾突出反映在部分城市地区,医护人手不足是构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英国广播公司12日引述皇家护士学会的数字说,英国的“医闹”把袭击目标对准医护工作者的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去年英国有7万多名医护人员被暴力对待,较前一年上升4%。皇家护士学会代表萨雷认为“这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医闹的手段可谓层出不穷:挥拳打脸掐脖子算轻的,有的用椅子砸人,甚至打断医护人员手脚。萨雷说:“医护人员身心都受到巨大伤害。心理阴影会持续很长时间。”
这不是英国的新问题。《环球时报》记者在英国生活多年,也遇到过类似状况。从公立医院前台咨询处到各个问诊科室,大都张贴警告“医闹”滋事的告示,比如“医护人员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暴力攻击”,违反者必须承受法律制裁。警方也会不定时在医院巡逻。但这些措施并没有震慑住“医闹”。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英国医院每天发生200起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差不多所有英国医院里的员工都有被袭击的经历,他们感觉工作很有风险”。在急诊室工作的布里顿·乔治告诉英国广播公司,被患者打已经成了医院员工休息室里聊的老段子,“每个人上班时神经都高度集中,防着哪个病人闹事”。她举例说,有一名男子威胁急诊的前台工作人员“在医院外面等你下班,杀了你”。
令人沮丧的是,负责指导保护医护员工的组织“NHS Protect”日前宣布3月底解散。英国政府表示,将采取新措施保护医务工作者。但医生们感觉尴尬的是,一些“医闹”闯祸后告诉警察自己精神有问题,借以逃脱责任。
英国的医患矛盾本世纪初逐步出现,记者早年在英国生活时并没有看到相关报道。为什么现在出现“医闹”?分析认为,重要原因是英国公立医疗机构最近20年面临严重的人员短缺。大批医生选择前往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就职高薪岗位,远离英国的生活高消费环境,导致留在本土没有机会离开的医生工作压力增大。至于护士群体,也面临类似问题,很多英国本土的护士去国外工作,英国只得从英联邦国家引进更多护士填补缺口,但从文化背景到业务技能,他们都与本土护士有差别。
《环球时报》记者深夜前往当地公立医院看急诊,往往要等两三个小时,这主要是公立医院缺少医生值夜班。即便在首都伦敦,当地一些妇产科常常是一位医生穿梭在几个产房指导。按规定,只有得到医生确诊后,分娩后的产妇才能出院,因此很多产妇往往要在医院多住好几天,才能等到医生同意出院的文件。这些问题家属无法理解,难免发生言语冲撞。
医患矛盾虽然让人烦恼,但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医院要想办法留住人才,保证人手;及时和患者沟通,不要让误解越来越多”。专家认为,除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外,还需完善医疗体制,加大医疗投入,为医患双方提供一个更加优良的医疗环境,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让医生与患者彼此理解,重塑良好的医患关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