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建的肯尼亚“世纪工程”蒙内铁路刚刚通车,就已“走进”博物馆。
历史上,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因铁路而兴,一座铁路博物馆成为这座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注脚。如今,这座博物馆辟出专门展室,用于陈列蒙内铁路的重要物件。
静止的博物馆和奔跑的列车,同时映射出中肯合作成果与友谊。
【“中国速度”】
隶属于肯尼亚铁路公司的铁路博物馆坐落在内罗毕市中心的老火车站附近。100多年前由英国殖民者修建的“米轨”铁路从这里穿行而过。内罗毕铁路博物馆讲解员丹尼尔·希科利带领记者参观馆内一件件“老物件”:米轨铁路的铁制枕木、检修轨道用的特制自行车、室外展区形形色色的老式火车头……
聊起肯尼亚铁路的历史,希科利如数家珍;说到蒙内铁路,他更是赞不绝口。“感觉太棒了!”讲起不久前乘坐蒙内铁路列车的经历时,他不觉兴奋起来。
希科利几个月前才从“肯铁”公司事务部调到博物馆工作。5月底蒙内铁路通车后,他幸运地得到公司“福利”——一张火车票,体验了一次“中国速度”:“只要4个多小时,太快了!”
希科利的溢美之词是发自内心的。肯尼亚原有的米轨铁路年久失修,如今时速只有不到40公里,从内罗毕到东部海滨城市蒙巴萨要10多个小时。由于耗时太长,很多人选择乘坐汽车或搭乘票价不菲的航班在两大城市间往来,肯尼亚大部分货物运输也不得不转移到公路。
现在,时速120公里的“中国制造”现代列车将这段旅程缩短到4个多小时,给民众出行带来新的选择。目前,蒙内铁路每天运行一对往返蒙巴萨与内罗毕的客运列车,每趟列车定员1370人。据蒙内铁路内罗毕站的中方调度人员介绍,中方运营团队正在与肯尼亚铁路部门协商,准备开通更多旅客列车。
【给我一间屋子,还你一段精彩】
在博物馆里,记者走过几间展室,看到一个面积不小的空屋子,里面只有一个空的展柜。希科利说,这是给蒙内铁路准备的专门展室,博物馆正在收集见证蒙内铁路建设运营的重要物件,“不久以后,这里会变成人们了解蒙内铁路的好地方”。
希科利说,平常有很多新人会来铁路博物馆拍结婚照,在充满历史感的火车头和车厢之间留下他们美丽的身影,同时也能了解自己国家铁路发展的历程。
如今,新人的蜜月有了新的选择。他们可以坐着蒙内铁路列车去蒙巴萨来一趟海滨之旅。
结束参观离开时,记者一行遇上一辆大客车载着几十个小学生来博物馆参观。见到中国记者,这群活泼可爱的肯尼亚孩子热情地打起招呼。希科利告诉记者,内罗毕的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到这里参观。
不久的将来,当肯尼亚的孩子们走进博物馆,他们不光能领略历史,还可以憧憬未来,因为蒙内铁路只是一个开始。
根据远期规划,这条铁路将连接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南苏丹等国家,成为一条东非“铁路大动脉”,不仅有助于推动本地区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对促进肯尼亚和东非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空少”改行当列车长】
肯尼亚小伙埃潘特斯·肯尼迪以前是空中乘务员。现在,他的工作岗位在蒙内铁路崭新的列车上。遇到他时,他正沿着站台巡视到站的列车。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正式通车已经两个多月。如今,肯尼迪经常往返于内罗毕和蒙巴萨之间。从空中到陆地,他的工作地点变了,却依然与速度紧紧相关,而他现在感受到的是“中国速度”。
谈起跳槽,肯尼迪告诉记者,他以前在航空公司当乘务员,国内国外到处飞,时间久了,他希望能换个离家更近的工作,而蒙内铁路最吸引他的是,这里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那你在这里的下一个职业目标是什么?”
肯尼迪腼腆地笑了笑,没有作答,不过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负责的列车上看看。
车厢内部干净整洁,设施先进。车厢外部,肯尼亚铁路公司的标志下,印着两行英文:“联通各国,造福人民”。
作为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项目,蒙内铁路全长约480公里,是肯尼亚实现2030年国家发展愿景的旗舰工程,也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蒙内铁路项目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指出,蒙内铁路项目累计为当地直接创造超过4.6万个工作岗位。
如今铁路建成通车,一大批像肯尼迪这样的肯尼亚年轻人成了火车司机、列车长、乘务员。
更多的人,因为这条铁路,有了“诗和远方”。每年6月原本是肯尼亚海滨城市蒙巴萨的旅游淡季,无论椰影婆娑的白色沙滩,还是城墙斑驳的名胜古迹,游客都寥寥无几。由于蒙内铁路开通,如今这座东非名城旅游淡季不淡,游客络绎不绝。
只是,坐车人多,开通两月,买票依然得靠“抢”。(徐力宇 陈俊侠 丁宜)(新华社专特稿)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