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小法庭”调解边民矛盾,边防小学惠及“小留学生”
中缅边境的二“小”实践
瑞丽市姐相乡银井小学的中缅两国小学生在71号界碑旁(2011年5月31日摄)。
瑞丽市姐相乡司法所所长许华(左)和缅方调解人南亮在银井涉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门口(5月23日摄)。
两名银井小学的缅甸小学生在瑞丽市姐相乡银井“一寨两国”国门书社里看缅文杂志(2015年1月15日摄)。
瑞丽市姐相乡银井小学的几名学生骑着自行车在去学校的路上(2011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缅甸农户的牛吃了中国农民的玉米苗,咋办?
边界这边的猪拱了那一侧的地,咋整?
两国边民通婚生的娃娃,义务教育谁管?
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姐相乡银井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1号界碑两侧,中缅边民同赶一街、共饮一水、通婚互市、跨境而居、和睦相处,形成“一寨两国”奇观。当地政府有效探索涉外司法和教育的二“小”模式——与缅方共建“国际小法庭”调处边民矛盾纠纷;开办中缅边境第一所边防小学接纳缅籍“小留学生”。为巩固睦邻友好、永葆胞波情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小法庭”:跨越国境的独特调解
“许所长,有人在边境线上吵起来了!”近日,姐相乡司法所所长许华接报一起纠纷:缅方村民杨某的牛“越境”到中国村民王某的菜地又吃又踩并撞伤王某,双方家人因赔偿问题在71号界碑附近发生争执。接报后,许华马上邀请缅方调解员到现场参与纠纷调处。最终当事双方达成赔偿协议,握手言和。
这样的小纠纷在当地并不鲜见。银井寨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瑞丽口岸南部的重要通道,在这里中缅两国间没有天然屏障,田地犬牙交错、鸡犬相闻。两国边民习俗相近、语言相通,时常串门互动、跨境耕作。“缅方猪牛入境糟蹋庄稼”“中方鸡鸭出国觅食生蛋”等时有发生。
瑞丽市结合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在银井寨成立由司法、公安边防、村委会等组成的中缅边民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在需要多方参与调解的情况下邀请缅方村寨头人、族长等一起开展调处。该调处中心被边民誉为边境线上的“国际小法庭”。
翻开《“国际小法庭”纠纷调解卷宗》,调解内容主要涉及中缅边民“经济赔偿”“涉缅婚姻家庭”“子女上学”“赡养老人”“财产分割”等。当事人姓名、国籍、性别、年龄、住址,纠纷简述,调解结果,上诉及复核结果等信息一目了然。
已担任“国际小法庭”调解人五年多的缅方村寨头人南亮,中文流利。“今年,我和中方调解员按照申请、审核、调查、调解的流程,采取现场或庭式调解方式已成功调处10多起边民纠纷。”南亮解释说,“调解是柔性而非刚性的。既遵循两国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又考虑两国边民风俗习惯,让纠纷双方都服气。”
来自缅方的纠纷当事人蝶蝶昂深有感触地说:“原先发生纠纷,双方吵个不停,问题非但没解决,而且闹得很不愉快。自从有了‘国际小法庭’,中缅双方调解员都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我们当然希望促成和解。”
71号界碑见证:“国际小法庭”的中缅调解员五年来共调解矛盾纠纷169起,调解成功率达97%。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换来了边民的笑脸和边境的宁静。体现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中缅友谊打下坚实的民间基础。
“小留学生”:上学出国、放学回国
13岁的缅甸女孩妹凤每天往来于中缅之间:清晨,她骑着自行车出境到中方上小学,傍晚回到缅甸的家中——和她一样,每天都有不少缅籍“小留学生”一边同国门边防官兵打招呼,一边三五成群地骑车从71号界碑旁的银井通道进入中国境内。他们“上学出国、放学回国”的身影,成为中缅边境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近年来,随着当地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和涉缅婚姻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缅甸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中国读书。妹凤就读的银井小学,被称为“中缅边境第一所边防小学”,由姐相乡政府、德宏公安边防支队、社会力量三方联创。
教育无国界,大爱无亲疏。“我们实行汉、傣、缅‘三语教学’,传授民族团结、傣族传统文化、中缅友好历史文化等知识。”银井小学校长孙加亮介绍,目前该校学生共143人,其中缅籍学生51人,是名副其实的“跨国学堂”。
课堂上书声琅琅、操场上欢声笑语。“在这里,中缅两国孩子待遇同等,没有国别之分。他们学一样的课程,共同享受‘两免一补’、免费营养餐等。”银井边境检查站站长谭泽鑫说,“我站开辟‘绿色通道’方便缅籍学生出入境;成立了‘阳光工程’基金,先后资助近80名中缅贫困儿童。”
当被问及“你为什么来中国读书”时,二年级的缅籍学生旺卯回答:“这里的学习条件好,我可以学写中国字,还能交中国小朋友。我长大想当医生,为大家看病。”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一寨两国’,唇齿相依、心手相连、世代友好……”伴着银井小学校歌的悠扬旋律,又将有15名新入学的“小留学生”成为71号界碑的新“朋友”。
依法治边民心稳联合办学胞波情
“国境线长169.8公里”;
“2017年口岸出入境1783万人次”;
“口岸货运量、人流量、车流量连年居云南省之首”;
瑞丽是中国对缅贸易出口最大陆路口岸,是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随着中缅边民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双方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类纠纷及涉缅婚姻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可避免。“‘一寨两国’的二‘小’实践,为中缅边境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瑞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棍么说。
71号界碑边的“国际小法庭”不再孤单:20多个涉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室)正在瑞丽市乃至云南全省的中缅边境地区雨后春笋般涌现,依法治边水平显著提升。
在瑞丽市姐告口岸,“国际小法庭”变身“国门诉讼服务站”。瑞丽国门社区党委副书记康文韬说:“我们为大量缅籍入境务工人员提供纠纷调解、各类咨询和诉讼代理服务,确保民心稳定。”
71号界碑边的“小留学生”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随着瑞丽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缅甸人到瑞丽经商务工,其适龄子女在瑞丽学校就读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瑞丽市缅籍学生已达1000多人,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加大接收“小留学生”力度。
与此同时,瑞丽市教育部门与缅方联合办学,借助“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基地”平台,加强缅籍学生实用职业技能培养,深化产教融合,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高效人才保障。
- 洋高校接受中国学生用高考成绩申请 留美热度为何降了
- 关注留学生安全 95后中国学生研发一键报警神器
- 中国驻德使馆紧急提醒在德留学生 严防“虚拟绑架”骗局
- 在美中国留学生江玥被枪杀案宣判 罪犯获刑25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