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墉提前辞职,引发舆论热议。在关注继任者的同时,世行行长数十年来由美国“内定”的“不成文规定”再度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金融时报》指出,虽然有一个正式的世界银行行长遴选程序,但执董会一向只认可美国的任命。与此同时,欧洲人则长期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一职。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主要经济组织由“欧美坐庄”日益引发不满。
为回应发展中国家诉求,世行和IMF都做出一些调整,例如让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员担任要职,提高中国等国的份额和投票权等等,但这些举措还远远不够。世行于3年前出现了历史上首次“多位候选人竞选行长”的情况,但结果,新兴市场国家候选人不出所料地沦为“陪跑者”。由于美国在世行的投票权占比达15.87%,对于威胁其主导权的其他国家,自然一票否决痛下杀手。
“政客”网站写道,拥有189个成员国的世界银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于1945年10月成立。几十年来,世界银行行长一般都由美国总统提名,至今均为美国人。
“世行成立时,美国有两大理由占据主导地位,”文章写道,第一,世行是美国在冷战时利用的经济工具,通过帮助穷国发展,使其摆脱“苏联的统治”。第二,美国提供了绝大部分初创资金(1950年达到74%的历史最高出资比例),因此保留决定性的控制权合乎情理。但如今,冷战已经过去,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世行,美国实际缴入资本已降至18%,小于欧洲的份额。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以及沙特6国的缴入资本总和已经与美国的份额持平。
由此可见,美国独霸世行“权位”的客观原因已慢慢消失,全仰仗执董会的条款“加持”,才保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全球经济治理架构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无怪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应当以“绩效”来选拔世行行长人选,而非“国籍”,称“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威胁世界领先发展机构的专业性和合法性”。
有分析认为,改革IMF和世行治理结构,提升新兴经济体代表性,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