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际新闻 正文
半世纪前,英国从亚洲大撤军
2019年01月10日 08:03:24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近日声称,英国计划在东南亚建新的军事基地。上世纪60年代后期,日落西山的英国宣布“战略收缩”,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出大部分驻军,导致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英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即使恢复在亚洲驻军,影响恐怕也有限。

  二战结束后,英国制定了国防战略三大支柱:保卫英国、维持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以及确保中东作为对抗苏联的防御性和打击性基地。然而,1956年英国参与入侵苏伊士运河是巨大的失败,直接影响了英国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英国在许多阿拉伯国家的驻军也受到波及。英国政要也认为,英国在常规军力上投入过多不划算,应该大力发展核力量。1957年,新任国防大臣邓肯·桑迪斯起草的国防白皮书强调核武器优先,常规部队向小规模与机动化发展,这为上世纪60年代末期英军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战略性撤军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60年代后,英国国力持续衰退,欧洲大陆和本土日益成了英国上下关注的重心。1964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主张战略收缩的哈罗德·威尔逊出任首相,他决定拿国防支出“开刀”以解决经济问题。1966年,英国政府发表国防白皮书,随后两年,英国政府又发布两份国防补充文件。这些文件的“关键词”就是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

  1967年11月,英军从亚丁撤走。1968年1月,威尔逊首相和国防大臣希利宣布,到1971年前,英国将从新加坡、马来西亚、马耳他和利比亚等广泛地区撤出驻军,其中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重点。但香港不在当时的撤军名单里。

  英国政府的撤军计划引起军力薄弱的东南亚英联邦国家的担忧,这些国家把北越和印尼视为潜在威胁。此外,英国驻军的撤离也对当地经济造成极大影响。新加坡《联合早报》回顾称,当时新加坡只有简单的机械工业,如制作火柴、粉笔、蚊香之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起步发展造纸业等现代轻工业。英国驻军撤离后,估计超过20%的当地雇员因此失业,当地为之人心惶惶。

  此时美国抓住了英国撤军的空当。美国时任总统约翰逊不顾美英“特殊关系”,决定大挖英国墙脚。美国插手印尼与马来西亚的对抗,明确选边站支持马来西亚,标志着美国直接干涉马来西亚政治事务的开始。英军从新加坡撤出后,新加坡政府认为,考虑到本国被东南亚地区较大的邻国所包围,所以需要一支规模更大、能力更强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自己,美国利用这一机会向新加坡出售武器并且给新军提供训练基地,美新建立起密切军事关系。历史学家乔纳森·科尔曼表示,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美英关系是最不理想的“特殊关系”。

  1970年6月,英国保守党政府上台后,曾向东南亚国家保证,英国将在远东保持“适度军事存在”,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保守党政府也只是说说而已。1971年4月,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签署五国联防协议,这份协议的主要目的是想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消除安全担忧,但英国并没有做出军事干预的承诺。

  一切都无法挽回了。1971年10月31日,英军远东司令部撤销,大部分英军部队撤离新加坡。1975年,英国国防大臣罗伊·梅森发布国防政策评估,这份评估表明英军今后的关注焦点更加转向欧洲,以应对苏联威胁为主,为此需要进一步从远东和西印度群岛撤军。1976年,留在新加坡的最后一批英国陆军和海军小分队也全部撤离。

标签:英国;国防大臣;驻军;英军;东南亚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