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签约体奥动力,中超"5年80亿时代”正式到来。
去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站在产业高度明确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体育产业正在蓬勃成长,前景值得期待。当然,在一片向好的大环境下,亟待"阳光普照”的阴影地带亦同样存在,这或许将成为产业成长的新动力。
体育产业龙头向上申冬奥成功带来成新刺激
一纸《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让体育产业一跃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意见》出台之时,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如何?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美体育产业年产值为4410亿美元,约占GDP的3%。相比之下,中国的体育产业年产值为仅为136亿元,仅占GDP的0.6%。
随着"体育产业”概念频繁被提起,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被广泛看做未来潜力,甚至被看做未来十年内释放改革红利的"下一个金矿”。去年底,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在北京启动,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也着手修改相关政策,配合体育产业发展,从政策层面完成松绑。
今年9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对外正式发布最新版的《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较之2008年发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更加专业和细化,新的统计分类将体育产业划分为11个大类、37个中类、52个小类,它标志着体育产业统计被正式纳入国家统计分类体系中。
作为中国体育2015年的头号大事,北京与张家口携手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功,将成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又一新坐标。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刘敬民曾表示,举办冬奥会无疑将大大推动体育产业提升。冰雪运动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预测,2022年冬奥会将创造3000亿元产值。
7月31日傍晚,国家滑雪队运动员、滑雪爱好者在浙江绍兴乔波冰雪世界滑雪馆,庆祝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中新社发袁云摄
未来规划让人振奋鼓舞民间商界普遍看好
过去一年,全国多个省份发布了关于发展体育产业规划的报告,并提出未来5年、10年的发展目标,目标直逼千亿元人民币级别。据统计,各省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之和将近7万亿元,已突破《意见》提出的5万亿发展目标。
以上海市为例,9月,上海市副市长赵雯介绍《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时说,到2025年,上海市体育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体育产业增加值的60%。
嗅觉灵敏的商界人士更是瞄准了体育产业这块亟待开垦的处女地,阿里巴巴、乐视、万达、腾讯等巨头把目光拓展到全世界,触角遍及赛事转播权、赛事运营、电子商务以及体育周边产品开发等更加丰富的层面。
今年下半年,万达集团在国际体育领域出手,斥资6.5亿美元(人民币41.6亿元)并购美国铁人公司100%股权。此次并购使中国首次拥有了一项国际顶级赛事产权,并购后万达体育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体育经营公司。跑步等大众健身项目,则从冷门走向热门,商家开始重视大众的传播力和消费能力,有望成为体育产业在中国新的增长方向。
仅上周日一天,全国就有上海国际马拉松、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武夷山马拉松、酒泉戈壁超级马拉松四个全马赛事,以及北京鸟巢、湖南昭山两个半程马拉松。
专家指出,未来中国体育人口一定会大幅上升,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运动会变得更加简易、便捷,真正形成"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氛围。大众健身人口的提升,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三大球与职业联赛:80亿引来的话题体育软实力待提升
10月底,中超版权卖出5年80亿尘埃落定。同日,乐视豪购亚足联所有比赛的全媒体权益。一时间,中国足球成为产业富矿,大量资本的介入,让人对职业联赛的价值充满期待。
但愿景面前,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产业光环下,阴影地带不能忽视。今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荣耀登顶,时隔11年后再次重返世界之巅,但国家队的火热却与排球联赛市场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排球联赛仍然面临没有冠名赞助商的"裸奔”尴尬,甚至在开赛前十几天,每支球队的球衣都没法落实,只能继续穿上赛季的"存货”。针对这点,排管中心相关负责人承诺,将会采取措施。他还谈到,争取在2020年完成联赛的职业化。
不少体育项目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目前,中国棒球联赛的市场开发就正处于洼地,2015年,中国棒球联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赛场次增加,时间跨度拉长一倍,但联赛的价值并未明显提升——尽管总决赛期间,广州主场的看台一度呈爆满盛况。
市场固然无法解决体育产业面对的所有问题,但对足球而言,资本正在强势发力无疑是利好消息。面对不成熟的市场,中国体育需要铺垫的前提并不少。各领域的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文化。或许,足球文化、棒球文化乃至于整个体育文化的背后,是中国体育软实力的缺乏与潜力。也是中国体育产业走向健康成长的路上,行业内需要补上的一课。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