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塘村漂流 奚金燕 摄
中新网衢州5月27日电(记者 邵燕飞 奚金燕)远山如黛,溪水绕村,暮春时节,走进浙江省常山县下猷阁村,满眼都是绿。眼看着穿村而过的溪流一天比一天干净,该村党支部书记徐志坚感慨道,“公司花了这么多钱治水,这下总算对得起股东了。”
徐志坚口中的公司是指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折价入股成立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公司不仅实现村里治水“自给自足”,还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的新道路。
下猷阁村的故事并非孤本。地处浙西的常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随着治水的深入,资金难题愈发显现。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近年来,常山县创新政企合作、山水参股、土地入股的公司化治水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治水的资金压力,先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欠发达山区实际的治水新路。
在常山县委书记王良春看来,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来补齐资金短板,才能真正让水活起来、清起来,变成村庄的一道风景,变为长效治理的一种资源和资本。
公司化治水 破资金困局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常山正如其名一般,境内重峦叠嶂,山水相容。治水,对于常山而言,既是生态承诺,更是天然使命。然而治水是一项耗时长、见效慢、投资高的大工程,常山县不少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如果治水仅靠“输血”,很难常态长效。
以常山下猷阁村为例,八年前,该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环境也十分“脏、乱、差”。该村村民荣贵指着村里唯一贯穿而过的小溪说:“这里以前都堆满了烂掉的胡柚,大水也冲不走,成了一条臭水沟。”
可现如今,记者却看到,荣贵口中的臭水沟早已恢复了清澈,溪水自山涧奔流而下,站在溪边,一股凉意沁入心扉……“如果村里没有成立公司,就没有钱治水,这条溪就没有现在这么干净。”似乎是看出了记者心中的疑问,荣贵又补充道。
原来在2013年,该村投入了大笔钱进行治水,可随着治水的深入,资金困局也开始凸显。在下猷阁村党支部书记徐志坚看来,前期治水的基础设施投入主要靠政府,但这不并是长久之计,“设施要维护、保洁要常态,每年就要十多万,这笔钱村里也很难承担。”
穷则思变,变则通,为了破解资金难题,2013年,常山下猷阁村成立了常山县牛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万元,下猷阁村集体投资51万元,占51%股份,村里农户以土地折价方式参股,占49%股份。目前,全村参股总数632亩,参股农户229户,参股率达到93%。
公司利用村里抛荒严重的土地,建成了200亩木槿花基地、150亩黄花菜基地,另外还有蔬菜种植、水产养殖。2015年,公司总产值达到124.7万元,除去成本开支和股民分红,公司积余利润25.1万元。
公司有了盈利,治水也有了资金来源。“去年一年用于清淤、保洁的开支要八万多,这笔钱都是由公司支付,公司还专门聘请了三名保洁员,保证门长净、水长清。”徐志坚说道。
治水之下,下猷阁村一改过去的“脏、乱、差”,美丽乡村风情跃然而出。越来越多的村民喜欢走出家门,来到村口的廊桥下唠嗑,伴随着清水潺潺,享受静谧的乡村时光……
“以前治水靠发动和引导,现在通过市场化机制,把大家的利益风险捆绑在一起,人人成为股东。”在常山县五水共治办公室综合组常务副组长郑兵看来,公司化治水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治水资金压力,还和村民、村集体和乡贤的经济利益直接关联,促使其成为县域内治水主力军,保证了治水的长效运维管理,可谓是一举多得。
黄塘村滑草场 奚金燕 摄
全民治水势头足 山河复清绿盈城
为打通老百姓家门口治水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常山县乡村三级联动,启动了“清塘美河洁村”春季治水大会战,从毛细血管入手,补齐治水的短板。在这场大会战中,公司化治水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家乡江源村因地处常山港流域而得名,虽说两这年的治水力度不小,可村民们却仍有点不满意,因为家门的那几口池塘的水质总是反反复复。
“塘里沉积了整个村十几年的生活垃圾,淤泥堵住了出水口,活水变成死水,一年到头泛着臭味。”有村民吐槽道。
趁着“清塘美河洁村”春季治水大会战启动,江源村村两委也下定决心,对中心水塘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可一算账初步费用就要十多万,这笔钱从哪里来?这让大家有点发愁。
“治水不能光靠政府‘输血’。”江源村村委会主任江峰首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补足水体清淤的资金短板,江峰“四处化缘”,最终由江源籍寓外贩销竹笋大户、村集体、食用竹合作社筹集82万元,按4:3:3的比例共同出资清淤,乡贤通过反哺村里发展,获得村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和食用竹交易市场优先开发、经营权。
有了资金后,清淤工程也被提上了日程。站在江源村池塘整治现场,一眼望去,清澈的池水在阳光下碧波荡漾,池中美人蕉等净化绿植生机勃勃,岸边杨柳枝垂在水中,搅动了一池春水,美丽而又静谧。
如今村子恢复了水清景美,村两委搞乡村旅游也有了底气。江峰表示,接下来村里将利用食用竹、食用菌、竹荪、草莓等农特产品,打造以展示、体验、娱乐、销售为一体的江源农耕文化产业园项目。
记者了解到,像下猷阁村、江源村这样的公司化治水模式,如今已成为常山县治水的创新模式。初步统计,常山县公司化治水先后投入了9500余万元,已开展清淤整治186个,完成整治95个,清理淤泥1159立方,有效地缓解了县级财政治水资金压力问题。
治水造景兴游 释放美丽经济
对于常山而言,公司化治水模式,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发展后劲,将自然馈赠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手中的金山银山。
常山新昌乡黄塘村,坐落在连绵不绝的千里岗山脉中,过去主要以开发花岗岩矿为主,虽然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一定的收入,但是对山林环境破环严重。2013年,开展“五水共治”以后,黄塘村关掉了石矿,集中力量进行村庄整治、美化庭院、清理河道。山村变靓了,原来遍布垃圾的黄塘溪也恢复了一泓清流。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黄塘村也准备依托着这一池溪水,发展漂流、农家乐等乡村游项目。由于建设漂流项目至少需要投入300万元,招商困难,村集体又拿不出钱,黄塘村9位有实力的村民于是共同筹资返乡创建了旅游公司,黄塘村则以山水折价参股,与旅游公司共同开发漂流项目,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亲水”、“嬉水”。而村集体则从每张漂流门票抽成4元,统一管理用于“五水共治”工作。
公司成立后,不仅长效呵护了一方碧水蓝天,还带领村民们走上了共富的道路。截至目前,累计向村民发放劳动报酬300余万元,每年给村民贴补的医保费用也达到10余万元。
去年以来,黄塘村趁热打铁,又打造了油茶主题公园、滑草项目、小木屋等项目。目前,该村已发展农家乐5家、民宿床位90张,累计吸引入住游客2万余人/次,增收32万元。
山水之变,鼓舞着每个人。陈周平是32位股东之一,一共交了20万元入股,“去年每股分红就有262多块,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成果出来,我肯定不会退股的!”
秀水美景,正为常山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底气。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常山实施“钱江源两百里生态富民长廊”战略,以常山港为主动脉,沿两岸100公里建设十里长风、艺石时空、百年柚谷、三清绿道等4条美丽经济带,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