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昭示
●正是由于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光辉形象感召,我们党才拥有了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竖起了一面面闪光的旗帜。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最终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来体现。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与成就,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把为了党的事业敢于牺牲、敢于担当的品质,真正浸入到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自己的生命。
紧跟党的火红旗帜,伴着历史发展的波澜壮阔,我们党涌现出一代又一代让我们永远敬仰、怀念、追寻、学习的优秀共产党员群体。他们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安康,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披荆斩棘、鞠躬尽瘁,在历史的天空奏响了一部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乐章,在辉煌史册上勾画出一座座光彩照人的集体雕塑。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一)
历史进入19世纪下半叶以后,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掉进了水深火热的泥淖之中,外有列强肆意侵略,内有专制独裁统治。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开始觉醒。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形象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自此,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汇聚在党的鲜红旗帜下,他们许多人从一开始就抱定了“为革命,虽死不悔”的念头。
在英烈名谱上,我们看到了“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共产党员彭湃的名字。彭湃出生于广东海丰有名的大地主家庭,自幼生活富裕,他自述家况是“家庭男女老幼不上三十口,平均一人就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参加革命后,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的彭湃,把家里的田契一张一张焚烧殆尽,领导农民同地主阶级作斗争。1927年10月,他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
无独有偶,1920年秋,进步青年夏明翰成为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第一批学员。因为夏明翰出身豪绅家庭,毛泽东戏称投身革命的夏明翰“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强多了”。1921年冬,夏明翰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夏明翰被捕入狱。临刑前,他写下了那首流芳百世的壮烈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彭湃、夏明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出身于富裕家庭,但是却“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彭湃、夏明翰只是当时投身革命的众多共产党人的一个缩影。回看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多少人放弃安逸舒适,抛家舍业,冒着生死危险,义无反顾地在党旗下庄严举起右手,毅然投身到革命的洪流。在那样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当中,难道他们看不到前路坎坷、万般艰险吗?难道他们没有家中父老、骨肉亲情吗?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了他们的人生选择?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刚烈果决、如此奋不顾身?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是简单的,简单到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归结到那面鲜红的党旗,那句句铿锵的誓言。
正是由于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光辉形象感召,我们党才拥有了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竖起了一面面闪光的旗帜。当前,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广大党员干部更需要将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在个人心中牢固树立,多想一想那些为崇高信仰舍弃一切的革命先烈,多想一想肩上的职责使命,不断强化自身的服从意识与号令意识,舍私利而急公义,在改革大考来临之际毫不犹豫地作出符合党员身份的正确选择。
(二)
中国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孕育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其复杂性与艰巨性。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当革命处于低潮时,是否坚信党的事业,是否仍然扛起先锋的旗帜,是检验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试金石。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转入低潮。面对敌人的屠刀,革命队伍里有的人感到前途渺茫,不辞而别。毛泽东曾经痛心地说:“还是上井冈山的时候,秋收起义以后,我们连打了几个败仗。人不断地跑,连师长都不辞而别了,人心乱得很。当时,就有人说,还是散了吧,就这么几个人,能顶什么用?”这就是大革命失败后党面临的严峻形势的真实写照。
正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站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遗体,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的革命精神,继续战斗。
作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的军长,贺龙选择坚定地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率部参加并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皮鞋不穿穿草鞋,高楼不住愿当红脑壳钻芦苇?”贺龙坚决回答:“我贺龙找真理,找个好领导,找了半辈子,现在总算找到了。就是把我的脑壳砍了,我也要跟共产党走到底!”
贺龙身体力行、铁心跟党,将先锋的实践体现在对党忠诚上。这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质体现,这种忠诚植根于内心对真理的坚持、对组织的信赖、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即使荆棘丛生,也要把鲜血和汗水洒遍组织需要的地方!
同年秋,南昌起义部队在粤东北战败。面对革命低潮,行军中不断有人开小差,部队减员十分严重。在天心圩圩场外的河滩上,朱德召集排以上干部开会。朱德说:“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陈毅也讲了话。他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仅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能做胜利时的英雄,也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能做失败时的英雄。这种豪迈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凝聚着起义部队,登上了雄伟的井冈山。
朱德、陈毅对党的忠诚,是胜利时候的愈战愈勇,更是失败期间的不离不弃!95年来,正是这种信念,把全党同志的心紧紧联系起来,把凝聚力转化为战斗力,成为我党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当前,“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愈益凸显,我们必须要从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从党员践行宗旨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增强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信念,紧跟党的步伐,高擎听党指挥的大旗,为民族复兴事业不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三)
中国革命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特殊的历史任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优秀儿女当先锋,做模范,在各自不同的战斗岗位上,做出非凡的业绩,展现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崇尚精神品质。
共产党员吴运铎曾是新四军兵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1943年初春,吴运铎根据一篇介绍枪榴弹的300字短文,收集敌人的掷弹筒和各种迫击炮弹进行研究,最终造出了新四军第一个枪榴弹并一次试验成功。经过改进,这种射程达540米的新式武器很快装备部队,并在南京六合县桂子山之战中,一举毙伤日伪军300余人。为了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武器,他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块弹片,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在军工生产第一线。
原南京军区某部副连长郭兴福在组织连队进行军事训练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套新的训练教学方法。他发扬教学民主,实行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充分调动战士的积极性;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紧密结合起来,把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身体壮,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切实有效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1963年12月,叶剑英元帅观看了郭兴福教学法汇报表演,立即向中央书面报告,建议在全军推广,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郭兴福教学法,在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吴运铎和郭兴福,一个是普通的军工,一个是连队基层干部,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95年来,像吴运铎、郭兴福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不胜枚举,他们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坚决彻底。他们留给当下的,或许不仅只是创新的技术和方法,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和思想的启迪。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为军事训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追求部队打胜仗的能力,需要从难从严从实训练,更需要以前瞻的思维、发展的视角、积极的姿态大力推进军事训练实践创新,使能打胜仗的利刃在创新之石的打磨下越发锋利!
(四)
有一位军事家说过:战争中最不幸的,是在胜利前夕阵亡的最后一个士兵。而在解放上海前夕,我们的部队里曾激荡着一句震撼人心的口号:“为了人民,愿作胜利前的最后一批牺牲者!”整个上海战役,7612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很多都是共产党员。
1949年,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的革命先烈们,给党留下八条建议。这八条建议虽然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但却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党的建设中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先烈们即将就义前,关注的不是自己的生死存亡,而是党的前途命运。
毛泽东说过:“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与成就,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把为了党的事业敢于牺牲、敢于担当的品质,真正浸入到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自己的生命。
军事科学院蒋树兴研究员被大家誉为“外军通”“活字典”。由于多年高强度的伏案写作,蒋树兴的右肩关节时常发炎,可他一直潜心科研工作,从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在艰难中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研究课题。直到家人和同事看到他拿筷子和写字都明显困难,强行把他“骗”去医院做检查,才发现已患绝症。
大爱无疆,英雄无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员或许没有给历史留下豪言壮语,他们所做的工作或许也称不上惊天动地,我们甚至并不熟知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事迹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既默默无闻又牢不可动,共同扛起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的重任。这就是先锋模范作用的最好体现,就是优秀共产党员的辩证法。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最终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来体现。我们党95年的风雨历程,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苦难与辉煌史,也是每位合格共产党员的成长与历练史。在那一次次淬火洗礼当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品质越加鲜亮夺目,越加坚强有力,牢固地支撑起共产党员忠实履行职责使命的坚挺脊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历史起点上,强国梦想昭昭在前、强军战歌分外嘹亮!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险,我们都将踏着前辈的足迹,继承发扬传统,永葆革命本色,步履铿锵,阔步前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