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6月25日电(记者 夏冠男)记者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获悉,该院近日组织进行了西沙群岛西沙洲及附近海域大型经济海藻的资源修复活动。该院还将对三沙岛礁生态系统特有物种资源修复进行研究和实践。
据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项目负责人介绍,三沙岛礁生态系统特有物种资源修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是国家海洋公益项目。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型经济海藻的资源修复工作。近日在西沙开展的修复活动以建设永久性海藻场为主要任务,筛选了海南省热带特色大型经济海藻优势品种——琼枝麒麟菜为底播对象,解决了苗种长途运输和保存、海上作业模式等技术问题。
此次修复活动初步投放琼枝麒麟菜10吨(约12万株),水泥框附着基500个,以西沙洲(200亩)、羚羊礁(50亩)海域为试点,采取了水泥框网片附着、珊瑚枝附着和散播等模式进行尝试。试点海域和海藻品种经过科学论证和筛选,试验结果对今后西沙海藻产业开发及资源修复工作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海藻场的建立是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或海洋牧场建设的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意义重大。大型海藻的生态修复作用、固碳作用、作为生物过滤器解决海区富营养化问题、维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等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修复活动充分考虑西沙独特环境条件,认为琼枝麒麟菜是目前最适宜的选择种类,优势明显。通过人工批量底播,容易建立种群优势并获得永久性海藻场,为进一步开展特有贝类、海参等其他品种的资源底播奠定环境基础。最终通过物种间的合理搭配,达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经济物种资源得以恢复以及珊瑚资源自然修复的目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