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则瑾 李佳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提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这是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全新战略定位。正在积极向着“全球城市”目标迈进的上海未来会走怎样一条发展之路?
底线约束倒逼建设高品质城市
“十三五”刚刚开局,上海就结合“十三五”规划,开始编制到204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畅想未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上海将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逐步成长为“全球城市”。
前景好但任重道远。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说,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对空间、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的统筹,牢牢守住“人口、土地、环境、安全”等4条底线,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推动城市空间格局从行政圈层式向“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超大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创新驱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每一项都在考验着“上海智慧”——这个特大型城市如何在转型升级中突围。
两年前,上海开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今年,上海将目光聚焦到了制造业,提出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制造业”——这是上海打造科创中心的基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载体。
今年5月,上海出台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实施意见》,一口气列出了27项重点任务、3项保障措施,进一步释放工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一手抓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一手抓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前者是实施千项精品创造计划,鼓励企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后者将淘汰千项左右落后产能,为未来预留出新的发展空间。
“十三五”时期,上海将推进300项高端装备自主突破,30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200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200项消费品改善供给,这些举措都将助力工业精品开发,切实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激发潜在市场需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鸣波说,只有深入挖掘存量,加大低效产能的调整力度,才能腾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日,上海制造业不断传出好消息,包括造船业有“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国产首艘豪华邮轮将在上海开工建造、上汽和阿里跨界打造国内首辆量产互联网汽车上市、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新支线飞机ARJ21开始商业运营……“海、陆、空”三箭齐发,极大提振了上海制造业转型提速的士气。
未来城市考验“上海智慧”
爱踏青远足的上海市民又有了好去处。不久前,上海首座郊野公园市郊金山廊下郊野公园建成开放,没有围墙、不收门票,望得见田,看得见水,在郊野公园范围内,市民可以吃农家菜,住农家院,晚上田间漫步看星星,早起晨曦里迎风跑,体验完全不同于城市节奏的农家生活,一下子勾起了都市人久藏心底的“乡愁”。3年前,上海在郊区规划了21座郊野公园,总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今年年底前5座郊野公园将陆续开放。
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宜居,6月17日,上海发布《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这被视为上海详细绘制的一张未来城市发展“路径图”。上海市市长杨雄说,上海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构筑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格局,坚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积极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围绕城市规划引领、产城融合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历史风貌保护、城市有机更新、环境保护和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综合管理等八大方面,细化为42条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多项新要求,如“疏解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搭建‘多规合一’的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水平”“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等。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着力点也会随之变化。当前,上海要立足特大城市发展,高度关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交通、文化传承与发展、居住这5个重大问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
上海市民已开始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变化——擅自破墙开店随意搭建的违法违规行为被坚决制止,一条条街道恢复了整洁有序;建设工地少了水泥搅拌、尘土飞扬,全球先进的装配式建筑已达1000万平方米;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上海迪斯尼乐园等“超级工程”都用上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未来大型工程要全部应用该技术。
实施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设用地。上海寸土寸金,建设用地“减量化”必须坚定推进。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说:“建设用地做减法是城市转型发展的表征,也体现了对资源底线意识的尊重。”
近几年,上海新增建设用地一直在“减量化”,目前已累计减量9平方公里,预计到2020年将减量50平方公里。数据显示,上海从2011年至2015年,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从5143公顷逐年减少至1935公顷,年均降幅超过20%。即便如此,上海开发强度依然高达36%,远超法国大巴黎地区的21%、英国大伦敦地区的24%。为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要求上海、苏南、环杭州湾等要率先转变空间开发模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
上海在对新增建设用地坚守底线的同时,也对城市不可再生的老建筑设置层层保护。“上海正在推进的新一轮总体规划,已经把文化当做城市的主要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庄少勤说,上海的未来是一座创新之城,是一座生态之城,也应该是一座人文之城。
庄少勤认为当务之急要做好3件事:抢救性地保护历史风貌,为历史文化遗存建立分级分类保护体系,重新修订《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通过这3件事,我们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考虑了城市肌理和文化元素,既保护了重点文物又通过城市更新使历史风貌活化,既保护了物质文化又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庄少勤说。
与历史风貌保护同步推进,上海还开启了以存量开发为主的城市“有机更新”模式。今年5月,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宣布将用3年时间,实施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共享社区计划、创新园区计划、魅力风貌计划、休闲网络计划”四大行动计划,主要针对“社区服务、创新经济、历史传承、慢行生活”等4个市民关注焦点和城市功能的主要短板,开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实践行动,推动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目前,已确定了12个典型性、创新性、公众性与实施性均比较突出的项目作为今年的示范重点。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