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湖北省钟祥市胡集镇驱车前行,沿途满眼绿色。
“现在田里全是玉米,再过几个月,就全是生态蔬菜了。”胡集镇转斗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强说。
胡集镇素称“中原磷都”,因矿而兴,也一度因矿而困。长期粗放的磷矿开发和磷化工产业,曾让胡集付出了环境代价。传统农业带来地力下降、面源污染,又加剧了生态压力。
这样的生态脆弱区怎么搞农业?农民靠什么持续增收?胡集镇向生态农业转型,探索走矿区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双赢的新路。
一手抓生态治理,一手抓生态转型,“菜—苞—菜”让农民跳出大水大肥怪圈
提起胡集,副镇长徐大亮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磷矿石探明储量9.28亿吨,居全国第二,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
磷矿产业发展,也给胡集带来烦恼。镇农技服务中心农技员汪应成坦言,过去“坐火箭”式的开发,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磷化工业方兴未艾,农民收入却长期低位徘徊。种什么、怎么种,一直是农民最头疼的事。
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难以顾及生态。东刘村农民刘庆灯说:“都知道大水大肥不好,可这地越种越薄,只能化肥、农药轮番上阵,想停就是停不下来!”
“一亩水稻要打千斤,比过去得多下几十斤肥。”刘庆灯说,这样结果是土壤板结,病虫害增多,“地跟人一样,老这么透支受不了!”
解决难题要两手抓。一手抓生态治理。“矿总有一天会挖完,不能矿没了,地都种不成了”。徐大亮说,胡集镇对小磷化企业清理整顿、关停并转,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实施生态修复,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对生态脆弱区开凿梯田,通过地膜保墒保温,造林种树。
一手推进生态农业转型。胡集镇请来了市蔬菜办专家,对转斗村、邹市村等几个村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专家给出建议,适合种什么菜、怎么施肥,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按着生态农业要求,第一年试种,第二年推广。“以转斗村为中心,很快就发展到1.5万亩。”李强说,蔬菜种植分两季,中间一季种玉米,这种“菜—苞—菜”模式,让一年两熟变为一年三熟,农民每亩增收5000元以上,引导生产方式转变。
“富口袋才能保生态。”汪应成说,胡集镇结合结构调整,推广减肥增效。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增强土壤养分,让蔬菜能够一茬茬地种下去。
“种了一辈子地,从没想到,用化肥还得开处方!”第一次接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时,刘庆灯还心存疑虑,如今他已成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户。
“这蔬菜跟人一样,缺啥补啥,不能乱吃。”刘庆灯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家种的棉花和辣椒,测土配方后施有机肥,一亩节约100多块钱,而且棉花每亩可增产50公斤,辣椒每亩增产近100公斤,6亩地增收了4000多元。”
目前,在胡集镇,像刘庆灯这样靠“处方”种蔬菜的,已经很普遍。如今,当地蔬菜种类由单一的白菜、胡萝卜发展到甘蓝、线椒、娃娃菜等10多个种类,去年生态蔬菜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销售收入5.2亿元。蔬菜种植成为胡集镇新的支柱产业。
打造放心农业,迈向标准化体系的金字塔尖,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如何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汪应成说,胡集镇立足打造绿色放心农业,让每个主体都有标准可循。
“放心农产品是种出来的,我们这儿的菜施有机肥,绝对绿色放心,在市场是买家抢着要的!”邹市村菜农薛德兵说。
农药残留是放心蔬菜的一个瓶颈。“胡集蔬菜能不能实现突破,关键看怎么管住‘药瓶子’。”汪应成说,改变农民用药习惯,才能打响“胡集蔬菜”的品牌。请专家、访大户,胡集不断摸索出适合本地的技术标准。如今,许多农民种菜从种到收,都是“按方”操作,每个棚都有“生长档案”。
2008年,胡集镇开展“用农药瓶、农药袋换农药”活动,普及低毒高效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当时很多人都去捡农药瓶,很快就捡的干干净净。”薛德兵说,施用低毒农药后,大家发现不仅效果好,而且农残达标,蔬菜价格也高了不少。
智能化标准储备仓库、年深加工粮食10万吨的车间,湖北新布局面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逢苹说:“我们目标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链式服务,力争年销售收入10亿元,带动1000多名农民就业。”
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新布局面业公司打造绿色粮业,施有机肥,洒生物农药,用种也是严把质量关,农田由田间管理人员分片管理,如果超产了,还会有奖励。湖山村村民杨明保管理着120亩农田,他说,田里的耕作、施肥、喷药、收割,都由5人一组的小分队完成,有“标准”管着,产品质量才能让人放心。
打出绿色品牌,如今胡集镇的蔬菜卖到了北京、广东、浙江等地,有的还卖到了俄罗斯。徐大亮介绍,种出有机蔬菜,打响长寿富硒品牌,是胡集蔬菜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地+合作社+市场”,农民只管种不愁卖,让生态农业更持久
“以前是先种后卖,千军万马闯市场,现在是未产先销,全镇订单种植面积达到85%以上”。徐大亮介绍,在蔬菜交割旺季,每天进出转斗片区的大型货车达到200辆以上。
转变生产方式,也要转变经营方式。胡集镇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菜农建种植基地,培育了一大批蔬菜生产和营销能手,形成菜农只管种不愁卖的格局。
“我们按生产进度分期付款,经销商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合作社指导农户种植,先付20%的定金,蔬菜长成后,再付剩下的80%。”民惠蔬菜合作社理事长杜宏介绍,这种生产模式,提高了菜农田间管理积极性,保障了蔬菜质量。
“我们请了中国农科院的方智远院士帮助研究有机肥,给农户提供的都是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种出来的蔬菜都是绿色生态的,口味好价格高。”杜宏介绍,今年民惠蔬菜合作社拥有社员2083人,春秋两季订单面积达到8万多亩,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
李逢苹去年开创了“互联网+生态农业”模式,网上试销“钟祥大米”。目前已通过QQ、微信及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商,销售了1.2万多公斤“长寿园”大米。
“基地+合作社+市场”,让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更有底气。目前,10万亩的胡集转斗生态蔬菜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包括赵集、关山等蔬菜种植专业村14个,实现年产值3亿多元。
“农民收益有稳定保障,才有生态的持久保障。”徐大亮说,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通过培育生态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化水平,才能走出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胡集镇规划在“十三五”期间,所有蔬菜品种实现绿色无公害种植,订单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75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