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9款知名海淘奶粉40%不合格》的新闻受到消费者关注。记者对此进行跟踪采访时发现,与其说这些产品有问题,不如说是不同地区的奶粉在配方上有国情差异,也就是说奶粉生产的“国标”全球并不统一。而造成此情况的本质原因是: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婴幼儿体质存在差异。
也许是前几年国内奶粉频频曝出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许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作怪,对于国内一些具备经济条件的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婴幼儿配方奶粉时一直秉持的是“宁要进口不要合资,宁要合资不要国产”的原则。在这样的消费理念面前,也催生出了“代购一族”,催热了海淘市场,让其中一些人赚得盆满钵盈。
然而,近日一则题为《19款知名海淘奶粉40%不合格》的新闻,让国内消费者吃惊不小。其实这则新闻多少都有些“标题党”,所谓的“不合格”,并不是奶粉有安全和质量问题,而只是说这些国外品牌的奶粉在配方上与国内奶粉有差异,未必适合中国人的体质。
其实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配方奶粉在具体配方上存在差异,这是一种普遍,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世界上所有奶粉的配方,都是依托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基础配方演化而来。而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就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在体质和营养需求上的差异,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缺啥补啥”。既然美国奶粉的配方是根据美国人体质和生活习惯调配出来的;日本奶粉的配方是对于日本国民的母乳充分研究后结合法典制定的,那么中国奶粉的配方,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体质、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
举个例子说,由于吃海鲜较多,日本婴幼儿奶粉对碘和锌是不作要求的。但是到了中国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比如中国沿海大部分城市的女性因吃海鲜较多并不缺锌,而到了内陆地区则变为缺锌,由此日本奶粉只适合中国沿海地区的孩子吃,不适合内陆地区的孩子吃,否则长期食用就可能造成碘和锌的缺乏。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例子,其他国家的奶粉到了中国,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国内部分消费者,在奶粉消费的过程中花了大价钱,追求品牌和营养,却不知道大品牌和高营养,却未必适合中国孩子的体质,结果就是钱花了不少,却未必对孩子身心成长有益,有些时候还可能有害。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产配方奶粉质量上的提高,安全上也更有保障,作为国内的消费者,更应该避免奶粉消费求“洋”不求“对”的心理,不妨也给国产奶粉品牌一个机会。
鉴于中国国土面积庞大,地域广阔,所以不同地区的居民在体质和营养需求上也会有差异,所以如果允许我们要求更高一些的话,我们未来在配方奶粉问题上不但要有国标,最好还要有地区标准,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不同体质和营养需求。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