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新创业成为社会风潮,一向得风气之先的大学生,自然一马当先。凭着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很多“天之骄子”,开始“试水”市场,创业圈迎来了令人惊讶与惊喜不断的90后。
他们是弄潮儿,又是“颠覆者”,涤荡着陈旧陋习与条条框框。抛弃传统的职业规划,做天马行空的创客一族,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决绝?在“日出的绚烂”背后,又有多少“日落的沉潜”?下面3位90后的创业故事跌宕起伏,剧情不输那首“信乐团”演唱的《海阔天空》。
有梦想,更要有理性
“我不希望因为教育缺失,让孩子们失去人生的更多可能。”眼前的乔良,脸上早已褪去大学生的稚气,语气也显得沉稳有力。
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乔良自称是“风险爱好者”,“有一颗渴望自由、喜欢挑战的心”。大三时他就成立了自己的教育咨询公司,确定这个创业方向,乔良找了很久,最终的决定是情怀与现实的平衡:“一方面是自己一直有促进教育发展的情怀,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当时的资源和积累。”乔良坦言。
乔良大学期间曾担任过某著名教辅机构的校园大使,还是一家公益理事会的理事长,这些经历让他对教育行业的状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也积累了不少行业内的人脉资源。“将高校内的优质学生资源与前沿的商业资源对接,这是我独有的竞争力,而针对企业的教育咨询,就是我找到发挥这一优势的商业模式。”乔良对创业路径有着清晰的认知。
创业是一场追梦的远行,初心则来自一粒梦想的种子。但重要的选择从来不会是心血来潮,这背后是对自己的认识,对行业的了解和对经济社会大势的洞悉。
“向太阳要电,让阳光随时可穿戴。”刘一锋说起他的创业愿景,总是热情洋溢。刘一锋如今是清华大学热能系大三学生,他的创业路看起来顺理成章:高中时就在实验室探究太阳能,大学又选择了热爱的专业,得以继续自己的研究,至今已将8项专利收入囊中。伴随着科研成果逐渐成熟,刘一锋看到了产业化的可能性,创业之路随之开启。
大二那年,刘一锋选择了休学一年创业:“市场很残酷,资金、技术和团队不等人,学业却是可以等的。”那一年,他全身心投入到柔性太阳能产品的研发推广中,如今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柔性晶硅太阳能材料正逐渐产业化。
钟艳华的创业梦想很大,她要创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毕业于济南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她,对当前一些社会问题有着专业化的视角。她认为,保有公益的初心,用市场的方法整合资源,是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2016年3月,钟艳华创立了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一家社工机构,开始尝试社会企业的公益之路。她首先聚焦的群体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企业是一种新理念,公益创业在社会组织并不发达的中国,意味着困难重重。尽管提前有很多考量,但面对社会的质疑,钟艳华一开始还是感到了无力与无奈:“哪里有这么多留守的孩子?为什么要生这么多孩子?那是政府的事儿,社工能帮到什么?”
实干是回应质疑的好办法,她和团队在社区建立了“七彩课堂“,为留守儿童开展课外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生命教育等主题活动,日复一日的坚守,正渐渐赢得各方的认可。
因情怀而热血,因清醒而理性。全国项目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许成绩说:“现代社会的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化,创业不是一条易走的道路,从职业规划到创业项目的选择都需要精准的自我定位,理性而不盲从,‘认识你自己’才能更好地开辟出新天地。”
没有沉潜,就没有爆发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
所有的创业都是创新,作为一名创客,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研究是必备的素质。乔良对此感触很深:“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模型总是控制了很多变量,事实上,决策时更需要考虑变量,北大教会我不要迷信知识,创业更是如此。”
乔良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他曾经到过全国近30个省份的百余所学校,为高中生举办300多场公益讲座,还与当地学生、老师、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沉甸甸的一手资料,都成为他教育创业的积累。
创业之路布满了失败与阻碍,坚守成为创客最关键的品格。乔良曾经历过一次大的失败。2015年,他作为某在线教育App的主要合伙人,在获得了数百万的天使轮投资后遇到了瓶颈,面对创投圈的资本寒冬及众多在线教育的失败案例,投资者更加谨慎,很快,上市、团队期权、投资人收益,一切都成空。
“那是一段难得的平静,没有了创业初期的浮躁。” 乔良不断追问自己,然后回到初心:“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这才是我的目标。”
如今,乔良回到家乡宁夏中卫市,承担起资源整合者和战略布局者的角色,眼下正在操作的项目,是创建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国际教育产业园,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欠发达的家乡。
“欲速则不达,这是我爸刻在我签字笔上的话,我记在心里。”经历过失败的乔良,更添了几分定力。
浮躁是创业的敌人,沉潜是对抗浮躁的好办法,对刘一锋来说,就是用工匠精神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我们的柔性晶硅太阳能材料非凡之处在于它造价低,只有市场价格的50%;而光电转换率却是大多数普通光电板的3至4倍,更重要的是,轻薄便携。”刘一锋说。
工科出身的刘一锋对产品有着完美主义般的苛求。新技术从0到1的垂直距离总是一段艰难的跋涉,而对质量的追求,从创业的最初阶段就成为基因。刘一锋和他的团队在不同的工厂用各种设备模拟实验室环境,请教很多行业前辈。一次次调试,一次次推倒重来,历时一年之久,才生产出他想要的东西。
公益项目要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关键是要有高质量。钟艳华深谙这一点,她要求团队,每一步都急躁不得,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以耐心和毅力一点点突破。他们选择秀山县全县最穷的云隘村为突破点,设立服务点。挨家挨户对11个村民小组进行家庭走访,详细记录每户留守儿童的情况。
“我会一直走下去,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做公益。”钟艳华莞尔一笑。
风光在险峰,风险亦然
很多人并不赞成大学生创业,主要原因是成功率极低。
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邓子梁看来,创业不是一场说走就可以走的旅行,而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融资、营销、项目、选址等诸多方面,“风光与风险并存博弈,如何规避创业初期所面临的资金与行业经验不足的风险,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刘一锋也认为,经验不足和兼职创业而非全身心投入是大学生创业的致命弱点。他的应对之策,一是休学创业,全身心投入;二是开门招聘,引进有行业经验的人才;同时与同行合作,补足短板。“做我们最擅长的事情,把不擅长的交给其他厂家来做。”
乔良解决经验不足的办法,是引进合伙人,他联合了两位教育行业的资深人士一同推进创业项目。“我在股权、财务、商业谈判等方面遇到问题时,都会向他们请教。”经历了数次商业谈判后,乔良感慨:“创业初期的公司如果能够得到业界大佬的背书,将极大地提高信任度,促进合作的开展。”
来自外界的助推和帮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刘一锋毫不讳言地说:“是清华大学的X—Lab平台孵化出了我们。”这是一个大学创建的创新创业创意孵化平台,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场地、工商注册、法律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及和大企业合作机会的对接。
好的创业服务,会成为大学生创业初期的“灯塔”与“避风港”。
钟艳华创业初期,曾一度找不到合适的办公地点,由于公益创业契合秀山县群团改革,当地民政局决定让她入驻群团活动中心,解决了这一难题。
目前,钟艳华已向县总工会申请了“关爱三留守,服务农民工”项目,并承接了重庆市社会工作服务“411”示范工程、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的项目,正逐渐探索出公益组织公司化运营的有效发展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催生许多机遇,就看创业者能不能觉察到并把握好了。” 钟艳华感慨。
年轻人用魄力和勇气拓展着生命的宽度,其间洋溢的青春旋律令人动容。“大学生创客是创新社会体制机制的一泓清泉,要想激流勇进,需要沉潜积累,也考验创业者的眼力、智力、定力和精力。”许成绩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2日 19 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