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进的国内电影票房正悄然生变。去年暑期档热闹非凡,多部电影创下多项票房纪录。然而,在今年2月到峰值68.8亿元后,国内票房市场急转直下走向“淡季”,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档非但没有扭转乾坤,反而创下近9年增幅新低,尤其是7、8月合计票房创下5年来首次负增长。多部参与保底发行的电影票房远远不及保底金额。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购票补贴减少、影片口碑下降和严打票房造假是造成今年电影票房高开低走的原因,预计今年行业增长势头会持续放缓,挤除泡沫后的电影票房增长将回归理性。
A 数据:上半年增长不及去年一半
电影暑期档即将落下帷幕,根据艺恩网数据显示,目前暑期档(6月1日-8月30日)国内票房约为124亿元,与去年暑期档124.7亿元基本持平,创近9年增幅新低。尤其是暑期档高潮的7、8月,国内票房合计约为84.46亿元,同比下降7.4%,也是自2011年有数据可考以来,5年来首次下跌,而在2015年、2014年、2013年和2012年7、8月的合计票房均创下45%、54%、45%、20%的惊人增速。
从暑期档观影人次看,今年为3.73亿人次,基本和去年持平,但播放场次达到1930万场,同比上涨36.3%。这意味着,场均观影人数同比大降约24%。以往被视为票房贡献主力军的暑期档票房拉动作用明显下降,票房全年占比或将首次下滑至23%左右。事实上,今年上半年电影市场已现票房增长乏力迹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内地票房报收246.86亿,同比增长21.2%,增速远远低于市场的预期,而去年上半年,这一增速高达48.67%。
B 现场:热门片上座率欠佳
票房下滑从影厅观影情况可窥见一斑。8月初,以知名IP作支撑的电影《夏有乔木》、《盗墓笔记》同时上映。上映当天,羊城晚报记者到广州市内多家影院走访,发现影厅内均十分冷清。当日傍晚,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科韵路的一家电影院走访看到,售票处可供选择的电影很多,但买票的观众寥寥无几,开场前半小时,记者通过购票APP选座时看到,能容纳几百人的影厅待售座位很充足,仅中间几个位置显示已售出。入场后,记者看到放映《盗墓笔记》影厅仅有十余人在电影院观看,随后进入《夏有乔木》的放映厅,影厅内观众只有3人。
暑期档临近尾声,记者日前再次来到天河区天河城的一家电影院走访,发现即使是在周一晚间的黄金时段,热门电影《微微一笑很倾城》、《盗墓笔记》、《使徒行者》等热映影片的影厅内,上座率最高的影厅也仅在50%左右,而晚上9点后观影人数明显减少,上座率仅有10%左右。
为了更全面地调查暑期档电影放映情况,在《夏有乔木》、《盗墓笔记》上映后的周末和周一晚间,记者随机选取广州10家电影院,调查当晚8点至12点放映的《夏有乔木》、《盗墓笔记》、《绝地逃亡》三部影片部分场次的放映情况,通过猫眼电影购票APP统计影片开场前15分钟的订座率发现,即使是在周末热门的晚间档,三部影片的平均订座率也仅为25.24%,周一同样时间段的订座率更只有22.76%。如《夏有乔木》在UA花城汇影院8月7日21点15分的场次在开场前15分钟,112个座位只售出29个,订座率只有26%,在同一影院《盗墓笔记》当天22点10分的场次订座率也只有13%。
微票儿票房数据更直观地反映了上述情况,《盗墓笔记》、《寒战2》、《绝地逃亡》是今年暑期电影中观影场均人次最高的三部影片,分别为30人次、25人次和26人次,但在去年暑期档中,除了受到票房“注水”质疑的《捉妖记》场均人次超过40人次外,《煎饼侠》、《大圣归来》、《小时代4》的场均人次也达到39人、34人和33人。
C 收成:5部保底发行电影4部未达预期
从最早《心花路放》保底5亿最终坐收11.69亿元票房,到后来《美人鱼》豪赌20亿元保底,最终以33.89亿票房坐上中国影片头把交椅。近年来,保底发行让发行方和片方都赚得盆满钵满。不过,随着暑期档影片集体“哑火”,以前争相追逐的保底发行变成了“烫手山芋”。
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暑期上映的《盗墓笔记》、《致青春2》、《夏有乔木》、《绝地逃亡》、《封神传奇》等影片,均参与保底发行。中投顾问文化娱乐产业研究员蔡灵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许多保底发行价都较高,大部分在4亿到10亿区间,但是票房不容乐观,如《夏有乔木》保底价为4亿,票房仅为1.5亿,《封神传奇》保底价10亿,票房仅为2.8亿。
根据唐德影视的公告显示,和和影业、联瑞影业等以10亿元保底《绝地逃亡》,该片最终累计票房约为8.88亿元。据统计,上述5部参与保底发行的电影,仅仍在上映的《盗墓笔记》迄今已达到9.8亿元票房,接近保底金额的10亿元,其余影片票房显然与保底金额存在差距。
蔡灵告诉记者,当前保底发行方愿意承诺高额票房,一方面是由于去年许多电影票房较高,发行方预期较好;另一方面,愿意进行保底发行的发行方才有更多机会获取热门电影的发行权。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今后电影保底发行的热度或将有所降低,且保底价会出现下滑趋势。
D 探因:票补大缩水或仅为去年三成
暑期档票房表现给去年“虚火”的国内电影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北京高华证券行业分析师廖绪发分析认为,随着票务平台的进一步整合,票房补贴增长放缓。此外,部分P2P平台问题暴露也导致部分虚增票房的破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影”的发展,电影发行与在线票务平台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业内较为流行的做法是,影片发行和在线票务网站,通过“9.9元观影”等活动吸引观众,而票房的补贴由发行方和片方负责,这大大刺激了票房总量。
反观今年暑期档,记者在猫眼电影、淘票票、格瓦拉等多家票务平台上看到,近期热映的2D影片的最低价格也维持在20元以上,工作日白天场次的正常价格大约在40元,3D影片基本上在50元,部分热门场次甚至超过80元。
“去年,在百度糯米、淘宝电影等互联网平台上有很多优惠购票活动,几块钱就能看一部电影,今年这种活动明显少了。”广州电影爱好者张先生表示,由于低价票难寻,再加上暑期上映的电影吸引力不足,看电影的次数也少了。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表示,去年全国的票补预计40亿-50亿,而今年估计是去年的三分之一。王长田认为,行业最终的竞争,还是回到在线票务网站的产品、体验,足够多的影片合作等。
E 监管趋严:“虚假票房”将遭严打
记者发现,今年不仅暑期档整体票房不及去年,单片票房与去年相比也大为逊色。去年暑期档诞生了《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等作品,打破多项票房纪录,今年暑期档明显缺少重磅吸金作品,《盗墓笔记》延期下映,为档期国产片票房冠军,但截至8月30日仍未超过10亿。
蔡灵告诉记者,除了票补减少外,影片质量不及预期、票房注水现象减少对今年整体票房遇冷也有较大影响。“今年鲜有口碑较好的影片出现,大部分评分都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资本对IP追捧热情较高,但没有注重改编质量,导致内容空洞,难达观众预期”。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到目前为止还未现票房超10亿的国产大片。
记者查询豆瓣电影平台、淘票票、猫眼电影等平台发现,今年暑期档主打的电影评分普遍不高。以豆瓣电影平台为例,暑期档的IP改编类电影评分基本在6分以下,低于去年暑期档影片。
在业内人士看来,票房下滑的因素远不止于此。在刚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二审稿中,就明确禁止“虚假票房”,并规定了罚款最高50万元、最严重可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蔡灵表示,政府对票房注水现象监管趋严,如今年3月《叶问3》上映才2天,就因涉嫌票房造假,被电影局调查、约谈,这会使票房注水现象减少,从而降低整体票房规模。光大证券行业分析师秦波也认为,票房注水得到遏制,挤除泡沫后的电影票房增长更加健康。蔡灵还表示,今年网络大电影出现崛起之势,对观众产生了一定分流。(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汪芮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