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晓军
□ 本报记者 唐荣
9月5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结束。其中关于职业打假人的规定仍然争议很大。
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也就是说,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行为不受该条例保护,不能要求商家给予惩罚性赔偿。
对此,正反两方观点对立,各有理由。
深圳,是职业打假人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法制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和有关商家。
职业投诉年均2万件
深圳市市场稽查局综合监督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就是接收、处理12315平台上的投诉。“我每天接到的投诉,绝大多数来自职业投诉人。深圳是饱受职业打假人困扰的城市之一。仅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市场监管委的12315平台收到的职业打假人的举报量就高达20900宗。”
12315平台的投诉数量统计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职业投诉举报量分别为21743宗,32076宗,25505宗。“今年上半年激增到20900宗。今年肯定会破30000宗。”她说。
数量庞大的投诉背后,是同样庞大的职业投诉人群体。深圳12315平台提供的另一份数据显示,目前为止深圳市在12315筛查出来的职业投诉人有681人。她告诉记者,这个数字仅仅是投诉较活跃的职业投诉人,还有很多职业投诉人隐藏在背后。她保守推测,深圳的职业投诉人数量在两千人左右,大有发展和蔓延的态势。
欺诈盛行商家很无奈
2016年6月5日,深圳市惠家乐百货有限公司就因职业投诉人夹带过期产品进超市而与其发生了纠纷。
据惠家乐百货公司的负责人林先生介绍,6月5日,职业投诉人魏某及其同伴4人声称在该商场买到过期火腿肠,要求商场赔偿。惠家乐百货公司将魏某提供的火腿肠与自己商场的火腿肠进行比对,之后又查询进货记录,发现商场根本没有购进魏某等人所买的那批次火腿肠。
“厂商生产的不同批次产品,在外包装上打孔的位置完全不同。”商场负责人林先生告诉记者。
随后,商场与魏某等人发生争执并最终报警。在商场提供的证据面前,魏某等四人最终承认,他们事先将已过期的火腿肠藏进商场,于6月5日进商场拿着该火腿肠结账并拍视频,随后持火腿肠和购物小票向商场索要1000元赔偿。
遭遇过职业投诉人有预谋的恶意投诉的商家远不止惠家乐百货公司一家。但是很多商家遇到该情况时,由于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职业投诉人所买的商品不为自己商场所售,只能选择妥协。
对此,深圳市佳满福百货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李明安感到很无奈。他告诉记者,现在有职业投诉人从商场买到商品后放到过期,再购买同样的商品并保留小票,然后拿着小票及已经放过期的产品向商场索赔。由于同一种商品的条形码相同,商场几乎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没有销售过期产品,只能满足职业投诉人的索赔要求。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对过期食品的罚款动辄数万元。职业投诉人索赔通常是几千元。我如果不答应他们,他们一投诉,我们可能就面临五万元的罚款。你说我怎么办?”李明安称,作为商家,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应付有组织的职业投诉人,只能花钱消灾。
逐利投诉浪费执法资源
据深圳12315平台统计的数据,2012年至2016年上半年的职业投诉中,涉及假冒伪劣的投诉仅有252宗,占投诉总量的0.22%。而涉及商品包装、标签、标识、价格标注以及广告宣传用语的投诉占投诉总量的71.5%。其中包装标签标识投诉量最多,为43308宗。标签标注超过保质期的投诉量排第二,为17456宗。
深圳市市场稽查局食品稽查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主要负责人,由于工作性质原因,经常接触职业投诉人。
他对记者称,在一万多宗的标签标注超过保质期投诉中,真正得到查处的很少,因为大部分的投诉最后都被职业投诉人撤诉了。
“为什么撤诉?因为他们从商家那里拿到了钱。这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并不真的关心食品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他说,一万多宗投诉里,难保没有通过夹带和掉包而进行的恶意投诉。
职业投诉人数量庞大的投诉,消耗了深圳市市场稽查局绝大部分的执法资源。就深圳市市场稽查局食品稽查处而言,整个处公务员加雇员就二十来个人。但是他们平均每个月收到的职业投诉数量就有数百宗。
综合监督处那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一个投诉从受理、回复、调解,到立案、调查、处理、奖励等,需要十个人才能完成。巨量的职业投诉使得基层行政人员疲惫不堪。
“可以说,我们稽查局七八成的精力都用在了处理职业投诉上。但这些投诉中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小问题。”她说,“我们的这些时间、精力本来应该是花费在查处黑窝点、地沟油等等真正关乎老百姓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上的。”
目前,深圳市的职业投诉人已引起不少商家的不满。早在2013年,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就曾收到过一份来自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对职业投诉人的投诉,该投诉指出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多次遭遇职业投诉人恶意投诉,“给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