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首页 浙江在线首页网站地图
  • 网上签证
  • 网上挂号
  • 住在杭州网
国内国际
报料电话:0571-85311890
  • 首页
  • 浙江
  • 人事
  • 高层
  • 即时报
  • 视频
  • 图片
  • 人文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微信
  • 分享到邮箱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这些作品,影响习近平数十年……
2016年10月19日 08:44:14 来源:学习进行时 王子晖

  2016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习近平对文艺工作十分重视,历次讲话中也反复提及自己的文艺情缘。

  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梳理习近平读书的生动往事。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从小立志,“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两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篇讲话仍然让人印象深刻——总书记太博学了!

  回顾一下这篇讲话:

  说历史,从古希腊的神话寓言,到俄罗斯、法国、英国的文学大师,习近平如数家珍。

  引作品,从中国的诗词歌赋,到外国的史诗巨著,习近平信手拈来。

  谈理论,从《文心雕龙》到鲁迅、列宁,习近平深入浅出。

  再读读习近平历次重要讲话,这种印象就更深了。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上,习近平讲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

  网信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讲了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

  讲经济,习近平把一些主要学派说得明明白白。

  论政务,习近平对古罗马的“塔西佗陷阱”作出深刻阐释。

  这样深厚的积淀,都是长期以来读书不辍形成的。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习近平从小就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今年77岁的陈秋影曾担任习近平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在她的印象里,习近平 不爱说话但酷爱读书。“课本上的文章不能满足他,就常常请老师推荐读物。”

  习近平不满16岁就下乡插队,学业中断。行李简单,书却有沉甸甸的一箱。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 “砖头一样厚的书”。

这是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 新华社发

  习近平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正是这样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习近平。

  从典籍汲取营养,“警句能背下来”

  习近平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五六岁时,他就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那时看了“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小人书, “精忠报国”四个字,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文革”时,习近平一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习近平常帮人搬书。搬书的过程中,他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习近平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 ‘三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习近平曾告诫省部级干部,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这句话就出自 《警世通言》。

  “三言”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 冯梦龙,当过福建宁德的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是山路。冯梦龙去时,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月。习近平在宁德任职时,经常一连数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常常颠得连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腰疼得下不了车。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他就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进去,其中有个乡叫下党,他从早上7点半走到中午12点多才进到乡里,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 “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讲起这段经历,习近平说:“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吗?”

  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新年贺词时,人们注意到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 《智囊》,作者正是冯梦龙……

  这是1988年,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下乡调研时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 新华社发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长年浸润也使习近平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1990年7月15日,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作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认真读读这首词。观其气,开阔磅礴,意境雄浑;察其情,一字一句,感人肺腑。从格律到语言,深得诗家三昧。

  文艺与从政,“有一些通行的规律”

  “文艺与从政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习近平这样说。

  文艺工作,习近平强调最多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反复讲,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这样的作品,习近平最为重视,也读了许多。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点提了柳青的 《创业史》。

  1982年,作家王愿坚曾对习近平讲到柳青。说柳青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并定居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蹲点14年,《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14年的农村生活中得来的。

  王愿坚对习近平说,柳青可以做到中央或者省的一个文件发下来,他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如果你们对人民的心声能了解到这个程度,那对施政是不是很有帮助呢?习近平说,你说得太好了,我一定谨记这句话。

  30多年后的2015年6月,习近平到贵州考察。来到遵义,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以人民 “是哭还是笑”作为判断政策好不好的标准,这句话习近平一刻没忘。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结识了作家贾大山,并结为挚友。贾大山最让习近平感动的地方就是他对人民的热爱。习近平说:“贾大山有的时候显得很 ‘天真’,如果听到一些他觉得亵渎真理的事情,他就坐不住、睡不着,就要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你给他解释清楚了,他就很高兴。”

  这是1983年,在河北正定办公室里的习近平。 新华社发

  习近平重视为人民的文艺,不仅常读,更从人民立场出发去创作。他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专栏上发表了232篇短论,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及时回答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浅显易懂地讲道理,很受欢迎。群众说这是“用大白话,谈大问题”。

  文学沟通心灵,“文艺是世界语言”

  习近平认为,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互相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他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许多年轻时读过的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那一代人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很深。”习近平喜欢莱蒙托夫的 《当代英雄》,在梁家河的山沟里看这本书,那种感受很强烈。他喜欢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喜欢肖洛霍夫的 《静静的顿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 《怎么办?》更是给了习近平不少启迪。

  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采访习近平时,曾问及读过哪些俄罗斯作品。习近平对俄罗斯作品一一列举,令主持人惊讶:我们俄罗斯好多人都没看过这么多。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德国的文艺作品,习近平14岁就看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上山下乡时,为了看 《浮士德》,他走了30里路去借书。后来习近平跟默克尔总理和德国汉学家说,当时看《浮士德》看不太明白。他们说,不要说你们了,我们德国人也不是都能看明白。习近平风趣地说,那看来不是因为我太笨。

  习近平熟悉美国作家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尤其喜欢 海明威。在福建工作时出访古巴,他提议说要去找找海明威当年写作的遗址。找到海明威当年写作的酒店,专门在那里吃了一顿饭。第二次去古巴的时候,习近平已经是国家副主席,他又特意到了城里面一个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习近平说:“ 《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历次出访,习近平都要谈谈当地的文艺作品,到法国、俄罗斯、德国都是如此。习近平说, 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互相理解、沟通心灵。

标签: 习近平;文艺工作;工作座谈会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辛苦了谢谢你们 宁波三江口美丽灯光为环卫工人闪亮

每日关注
  • 北京上月18名局级干部受处分 前9个月立案1603件
  • 发改委调研报告指出中国就业应从四个方面发力
  • 三季报预喜上市公司占比近七成 去产能成效显现
  • 法院首次网络直播强制执行 点击量超250万次
  • 圆明园长春园宫门首次迎客 曾仅供皇帝出入
相关阅读
  • 习近平会见蒙古人民党主席、国家大呼拉尔主席恩赫包勒德
  • 习近平访问柬孟两国并赴印度出席金砖峰会精彩图集
  • 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大“金砖”力量
  • 新华社评论员:抓住“关键少数”,强化党内监督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政百科】第七十期:一图读懂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政百科】第六十九期:成为中国首个脱贫省份 浙江凭的是什么?
  • 【政百科】第六十八期:台风来了怎么办?防汛防台知识小科普
即时报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