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展开。需要注意的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依托一流的教育生态环境。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生态环境还存在教育理念错位、评价片面等问题,阻碍着“双一流”建设进程。推进“双一流”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优化教育生态环境。
树牢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也是高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高校重绩效不重德育,教育活动以提高学术成果产出量和学生就业率为中心,不同程度忽略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立德是教育的灵魂,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须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真正践行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以完善教育环境为前提,在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品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科技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提升师德为重点,形成教育者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良好风气,达到以师德育学德、以师风培学风的效果;以丰富教育形式为抓手,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构建多维度教育评价体系。百家争鸣、和而不同本应是高校学科和文化建设的应然状态,然而,一些高校的实然状态却是“大而全的学科体系、滥而粗的学术文章”。一些高校缺乏独特的建校精神,在学科建设、学科评价方面简单复制、低端竞争、缺乏特色,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教育质量低下。可以说,片面的教育评价体系束缚着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求我们构建多维度教育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应在关注学术水平、规模效应的同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将学生就业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学校自身特色纳入评价体系,促使高校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而将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平衡教育生态位,优化资源配置。长期以来,由于理念、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生态位重叠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层次生态位重叠。高位的研究型高校扩展生态位宽度,开设专科、技能、技术类专业,挤占高职、中专院校的发展空间;部分低位的高职、中专院校通过合并向高位发展。二是区域覆盖生态位重叠。高校区域分布不均衡,半数以上高校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特别是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等特大城市。三是教育资源投入生态位重叠。教育资源过多投入一部分重点高校,造成高等教育生态位上端资源过剩、边际效益递减,而下端院校资源匮乏、发展后劲不足。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平衡教育生态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首先,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规范高校学科体系建设,使学术型高校和技能型高校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其次,引导和促进师资流动,加大对西部和南部高校建设的支持,促进高校建设区域平衡;再次,打破高校分层固化格局,构建动态层级划分体制,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资源支持,促进高校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