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题:种业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动能
新华社记者 董峻、胡璐
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从“洋种子”攻城拔寨占领市场,到民族种业改革创新奋起直追,再到自主品种走出国门闯天下,我国种业依靠深化改革全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品种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撬动”农业创新、增强发展动能的有力支撑。
中国粮用中国种——民族种业涅槃重生
辽宁昌图县种粮大户张强从2009年起种玉米,原先用的是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种子。这个品种由于抗逆性强、适合机播,曾占据东北玉米种子市场重要位置。而现在,他的1万多亩地都换成了国产品种“良玉99”。
“一开始也不信,国产种子能比国外的强?”张强说,“2012年先试种了600亩,结果发现国产品种抗大小叶斑病,还特别抗倒伏,就全换了。”
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度被“洋种子”攻城拔寨、被业内人惊呼“狼来了”的中国种业市场,如今已是自主品种的天下。中国人不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的粮食也主要用的是中国的种子。
“目前在玉米上,我们自主选育品种已经占到85%以上,蔬菜87%以上,水稻、小麦等全部都是自主品种,真正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说。
近年来,有突破性意义的优良新品种不断涌现:以京科968、隆平206、济麦22、百农AK58等为代表的玉米和小麦品种播种面积超1000万亩;培育推广了Y两优1号、登海605等亩产潜力过1000公斤的水稻和玉米品种。
以深化种业改革啃下“硬骨头”
新世纪的头十年,我国种业起步时,恰逢跨国公司大规模全球布局。国内种业市场放开后,民族种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两者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企业规模上,更体现在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力,以及背后的科研体制、人才储备、经营模式、战略定位上。
十八大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正是要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这是产业痛点,也是发展方向。
一系列以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为目标的顶层设计出台,为种业改革立柱架梁——
2011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三个文件;十二届全国人大全面修订种子法,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扶持、健全法治保障“三管齐下”。
为支持企业育种创新,国家种子工程、生物育种能力建设等专项先后投入近10亿元,引导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研发经营所得、资产重组等给予税收减免,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种子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农业部等六部门从创新信贷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来源、完善配套体制机制等方面对现代种业发展给予金融扶持……
今年以来,种业兼并重组、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持证企业4300家,比2011年减少一半,10家信用明星企业净资产、科研投入较五年前大幅增长。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工说:“中种集团每年以超过1亿元的资金用于研发,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0%,与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比例基本持平。”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为种子企业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给科技人员插上动力的翅膀
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让科研院所的资源活起来,是改革要啃的一块硬骨头。
2014年,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等4个单位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改革试点。改革的意义在于“赋权、让利”,对科研人员在成果中所占的比例划出最低线,这大大高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不低于20%的规定。
“实行科研成果权益激励是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种业权益比例改革试点工作具有巨大含金量,目的是形成合力推进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种业科研体制的重大转变为创新提供了沃土。公益性的科研院校与所办种子企业完成事企脱钩,科研院所在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上持续取得新突破,中国与种业强国在基础性研究上的差距逐步缩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副所长王济民说。
“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还是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他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