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者,万世之本也。”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治理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主义”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将民族的优秀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制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习近平日理万机、夙夜在公,只为心中人民。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仅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一千多字的讲话中,他就19次提到了人民。12月21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强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始终是他心中“更重要的”和“最重要的”,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他治国理政的亮丽主线、也是唯一主线。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人民目标观”。2012年11月15,刚刚当选党的总书记首次会见记者,习近平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他的“人民目标观”,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认为,改善人民生活,人民得到真正实惠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终极尺度。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始终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了人民的好日子,我们不断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指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
“人民导向观”。“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表现出满满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他要求全党严格贯彻落实这一导向,时刻把人民装在心中,遵循人民的方向、顺应人民的意愿去干事创业。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他始终把好前进的“方向盘”,带领党和人民逐渐靠近既定的奋斗目标。
“人民位置观”。“即民以见天”、 “民事不可缓也”。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最重位置、最佳位置,且是任何人和物都不能取代的位置。2015年11月25日,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他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民为国基,谷为民命。”2013年12月,他在庆丰包子铺询问店铺经理:“食品原料是从哪里进来的?安全有没有保障?”经理用手机向习近平展示了一组庆丰包子在顺义原料加工厂的照片,称店里的原料从农田到餐桌,都是有安全保障的。看到照片后,他说道:“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群众要吃得放心,这是我最关心的。”
“人民立场观”。习近平以人民立场为立场,始终站在人民中间,与人民亲如一家。他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他要求全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务必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他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他认为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作风问题,其共同点都是脱离人民群众。他说:“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利益观”。“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习近平认为人心问题,首先是民众在民生体验中是否得到实惠、是否得到尊重的问题。“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他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说:“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民生得到高度重视和厚重阐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的显著标志。从“权为民所赋”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民生问题,不再是一个油盐酱醋菜的琐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授权和政治履责的严肃问题。习近平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他强调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他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人民主体观”。“民者,国之根也。”人民在社会中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更是国家的主人。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穿了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中心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逻辑。他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他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他还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正确路径,这一思想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之所在。
“父母观”“主仆观”“师生观”。“举天而属之民”。在习近平心中,人民是父母、是主人、是老师,他始终将人民举在头顶。他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他要求全党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要求党员“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人民检验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习近平心中,“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他要求在决策和推动改革中“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是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标准,也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展一切工作的评价尺度。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他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人民监督观”。在习近平心中,人民是最好的监督员,接受群众监督是党员和干部的义务和光荣。他始终强调党员干部“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他说:“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国者,以民为基”。习近平的人民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探索新实践。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否则党的一切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招致挫折和失败。”
(本文来源:学习中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