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湘/摄
中国政府在积极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方面取得的进展让世界瞩目。
自2011年国家推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已有29个省份超过3360万学生从中受益,其人数是联合国同期在全球资助的62个国家1700万享受同类计划学生的一倍。
“中国政府所提供的学校供餐规模超过了我们世界粮食计划署所做的整体的覆盖量。”今年11月,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学校供餐与学生营养改善”国际研讨会上,WFP的代表、副国别主任凯琳·里格若女士感慨地说,“我们期待从中国获得更好的经验向世界推广。”
从世界范围来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是那种简单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单一行动,而是一举多得的一揽子计划,它所要改善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转变观念: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
“由中央财政提供的营养膳食补助,不是我们平常听到的简简单单的免费午餐,这个概念需要有所纠正”。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胡小琪说。近几年,为支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年过半百的她,三天两头到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学生营养餐的试点调研、讲课、实施监测与评估,所跑的路程大概超过了她前半辈子行走的全部路程。
这个小个子的四川人,每到一处宣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时候,总是不忘强调免费午餐与营养午餐的区别,“吃得饱”和“吃得好”的区别。她说,“吃得好的‘好’,不是大鱼大肉的好,而是营养学意义上的‘好’”。
2008年~2009年,胡小琪和她的同事们受教育部委托到中西部14个省和直辖市搞营养情况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普遍不佳,尤其是微量元素缺乏,这对孩子们的体格和智力发育,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都有很大影响。于是她们写报告给教育部上报到中央,要求提供一定的膳食补助以改善和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国家膳食补助的钱款拨下来了,作为营养学专家的胡小琪,在基层所见到的“不营养”现象比比皆是。
——在重庆奉节县一个寄宿制初中,每天有近半数的学生会拿钱去买碳酸饮料或零食。
——在陕西淳化县一所乡村学校,学生把不愿意吃的鸡蛋藏在抽屉里。
——在另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学里,学生吃包子不吃馅,包子变成了馒头。
……
一项针对性调查发现,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学生的体格发育水平增高、贫血率有所下降,学生就餐和出勤率有所提高。但同时学生饮食行为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每天吃一次以上零食的学生占79.7%,每天喝一杯以上饮料的学生占48.9%,最常喝的就是碳酸饮料。
而食堂工作人员缺乏营养知识,仅有1/10的学校食堂在配餐时使用了“电子营养师”。
这些让胡小琪意识到,除了国家给钱,学校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的知识和配餐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对广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开展营养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十分必要。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的项目官员艾美利(Amelia Martin-Darras)博士有个美丽的中文名字——爱美丽。她在《全球学校营养策略与经验》中介绍了世界不同国家儿童的营养特点,及其各具特色的儿童营养改善策略、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爱美丽认为,营养和健康以及教育这三者之间存在联系,在学校层面可以做好健康教育的活动,在向学生提供健康的食物的同时,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膳食习惯。
依据最新科研的成果,爱美丽呼吁保护学生健康一定要注意“三大杀手”:第一个是盐,第二个是糖,第三个是脂肪。她说,“现在学生吃了太多的糖和盐,这对健康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现在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学会感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到邻国日本访问过的人,一定会对这个国家的食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每顿饭开餐之前,餐前礼仪是必不可少的。面对盛放上桌的食物,每个进餐者都需虔诚地闭上眼睛,双手合十,默默感谢上天的恩赐、感谢父母的哺育,并大声喊道“我开始吃饭啦!”然后才能端碗动筷。
日本家庭的餐桌,很少奢华,通常都十分清淡简单。这种饮食习惯,他们从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着意培养了。小朋友的餐盘里,摆放着由营养师按所需营养比例搭配的肉食、蔬菜、水果,各样一点点,色彩很丰富。孩子吃米饭,老师、家长叮嘱孩子只需吃得八分饱,不要吃饱吃撑。
胃是有记忆的。你会发现,经过这种食育文化培育的日本人,他们吃饭做事是相当有节制的,在天灾人祸来临的时候,人的忍受力相对也比较强。
食育不限于餐桌,还可以延伸到课堂上、课堂外。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可以让老师带领学生开辟小苗圃、小菜园,让学生自己动手养殖小动物、种植蔬菜、水果。这样的过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观察自然的能力,培养他们做事的热情、韧性和持久性。
一种好的教育目标就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景之下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张开双臂:让农民参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中国每年进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人数至少3300万人,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巨大市场!此外,还有大城市、发达地区的庞大学生群未计入其内。
但是,面对这么一个具有刚性需求的广阔市场,我们的农民兄弟却一直站在大门之外。
2015年,一位从事食品安全检测的专家敲响过警钟,目前劣质农产品最大的藏身地是在学校——它们是最大的采购方。由于国家所拨发的膳食补助额是一定的,那么到市场去选购的采购人员在选择粮油及副食品时一般都会在价格上打算盘,不买贵的,只买便宜的是普遍的习惯动作。从某种角度来说,食品安全的隐患是一种实际存在。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当年推出“学校供餐及学生营养改善”项目之初,就是按照“双赢”“多赢”的思路设计的,而最为成功的“本土学生营养午餐”的模式,实现了该项目的利益最大化。目前全球已有37个国家采纳了这一模式。
正如WFP代表凯琳·里格若女士所表述的那样,“学校供餐项目不仅是有助于改善人们的营养情况,而且从教育的层面也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说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减少一些性别不平等的情况,让更多的女童有机会上学。此外,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经济状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强调说,“尽可能地利用地方的食材,而且最好是当地的农民种植养殖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让孩子和家庭、社区共同受益的一个做法。而且他们所提供的这些食物的品种与传统的学校供餐项目来比更加多样化了,因为他们可以提供更加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以巴西为例,巴西政府已经立法,当地教育部门为学校营养餐采购的时候,至少30%都应该直接的从小农户进行采购。一旦纳入到法律之中,这就成为一个必须强力推动的事情,其执行力将会更强。而且从加强技术指导入手,从源头上把握了优质农副产品的质量。
对于正在努力消除贫困的中国来说,组织贫困地区的农民参与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来,无疑是一个精准扶贫的好方案。
与前三届同一主题的会议相比,第四届“学校供餐与学生营养改善”国际研讨会将“学生营养改善”与“学校供餐”两个并列词组的先后顺序作了一个调整,看似平常,实际上是有特殊考虑的,那就是要突出学校供餐在学生营养健康方面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将在营养效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收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