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授到北京参加雾霾经济学研讨会,结果因为雾霾,飞机无法降落北京机场,没赶上会议时间,又飞回去了。”
这听起来像个段子,但生活远比段子更加真实。
2016年12月16日开始,京津冀及周边持续一周重度雾霾,共有27个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雾霾最严重的19日、20日,北京首都机场有上百架次航班被取消。这位教授正赶上了这个当口来北京,结果无功而返。
入冬以来,中国北方多次经历大范围雾霾过程。在12月20日的最高峰值中,188万平方公里,1/5国土面积在与霾之战中败下阵来。
2017年,将迎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终期考核。按照计划中的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一目标能实现吗?
难以撼动的能源结构与被挪用的治霾资金
2011年PM2.5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后,大气污染治理已持续5年。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各地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也前所未有,去煤、控车、关停污染源等手段纷纷上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期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与2013年相比,京津冀13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27.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4.9%、9.8%。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北京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5%。河北省数据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25日,PM2.5的浓度是69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同期下降了9%,较2013年同期下降了35.9%。
不过,与这些纸面上的数字相比,对于公众来说,每次雾霾来袭时如同被倒扣锅中的感觉更具存在感。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近日也公开呼吁,好空气是城市价值的核心要素。空气不好,城市的商业价值就在逐渐流失。如果持续不好,优秀的人才和公司就走了。人口一旦净流出,城市的繁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也显示,受访的外国企业中有52%表示,因空气质量问题,很难招聘到高级管理人才来华工作。
雾霾为何久攻不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能源结构的缺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我国常规煤炭占到能源消费的67%,清洁能源占比只有13%,为发达国家占比的1/3到1/4,这是导致雾霾的根本原因。
但能源结构的转变颇为艰难。《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近3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大约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
就在人们进行治霾斗争的时候,财政部对外发布的《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检查典型案例的通报》却显示,上亿治霾专项资金被挪用。例如,安徽省谯城区、利辛县等10个县(区)扩大开支范围,2014—2015年在用于秸秆禁烧的专项资金中列支人员经费及单位奖励、工作经费等保障类经费2.19亿元。
河北的饭碗与北京的蓝天
为了治理雾霾,很多地方耗资巨大,有些举措甚至被称为“壮士断腕”。北京是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也是大气治理资金投入最多的城市。官方预算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投入达到了134亿元,是2010年的7.88倍。2016年北京为大气污染治理安排资金上升至165.4亿元。而同期河北的大气治理安排资金为53.6亿元,不到北京的一半。
就在2016年12月16日—21日这一轮雾霾中,环境保护部派出的16个督查组,继续就各地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中发现,河北省唐山燕山钢铁有限公司、河北荣信钢铁有限公司、迁安轧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兴隆钢铁有限公司、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烧结机、竖炉未按要求停产减排。尤其是河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迁安市九江线材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津西正达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恶意应付检查,在督查组离开现场后,重新开启烧结机、竖炉。河南省鹤壁瑞洲纸业、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鹤壁市鸿飞碳素有限公司、濮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天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孟州市正大皮毛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未落实减排措施,用电量不降反升,增加污染物排放量……
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京津冀三地对环境保护的动力各不相同。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京津存在“断崖式”差距,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业内专家表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当完善京津冀三地双向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在中央政府及各部委的协调下,建立京津冀大气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用以补偿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的城市,惩罚空气质量明显恶化的城市。
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薛进军今年稍早时候公开表示,即使是采取最严厉的措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快地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奇迹性地改善环境,治理好雾霾也需要15至20年左右时间。有关部门也屡次说明,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但身在霾中,我们期待,赶走雾霾,越快越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