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宾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实干争先、富民强市,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一、抓创新,搭建核心价值观建设平台
宜宾市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贤人士、编制乡规民约、诵读家风家训,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共享平台。
1.弘扬乡贤文化。坚持把新乡贤自身优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融合,出台了《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见》,通过全域覆盖、挖掘整理、评选表彰、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等举措评选出王家元、史进洪、张玉龙等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2.编制乡规民约。宜宾市以镇(乡)、村社为单位,通过村民理事会、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合议、全体村民代表决议等程序,广泛挖掘编制乡规民约,将遵纪守法、社会治安、社会公德、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和流动人口等内容纳入其中,把传统的廉礼之风、孝悌之风、节俭之风固化为契约,有力推动乡村气正风清。
3.传承家风家训。全市结合精神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倡导“学、唱、讲、评、亮”家风家训活动,号召全市各个家庭按照“继传统、知荣辱、讲正气、做贡献、促和谐”的标准把逐渐淡化的“好家风、严家训”重拾起来,广泛开展修家谱、诵家训、评家风等活动,固化家风家训,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逐步形成修身自律、崇德向善、清正廉洁的行为操守和处事准则,在干事创业、为人处世时守住“底线”,不触“红线”,以“好家风严家训”为美满幸福家庭护航。
二、重协调,拓展核心价值观覆盖领域
宜宾市将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强化整体协调与均衡,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1.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借助全市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新格局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兼职政工干部队伍为骨干、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了机关、企业、农村、学校、社区、“两新”组织核心价值观建设全覆盖,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域、责任到人”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网络化。
2.融入学校教育始终。我市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引领教育发展“新常态”。各学校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利用晨读、队日、升(降)国旗仪式、开学、毕业典礼等特殊时段,开展“国旗下讲话”、毕业寄语等活动。将课堂德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将各学科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深入开展“点亮中国梦”读书征文、“描绘中国梦”书画摄影、“畅想中国梦”讲故事和演讲等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增强爱劳动、爱学习、爱祖国的情感和思想认同。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融入群众生活。通过积极策划社会宣传、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植根于百姓心中。珙县将县城10座桥打造成“有思想的桥”,将诸子百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高度融合,使每一座桥都蕴含和体现一种核心价值观,让珙县百姓浸润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了解其精髓,接受其熏陶。高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群众平时喜欢的舞蹈、歌剧等文化活动中,在大小节庆活动时进行展演,让老百姓在欢乐中懂得了法制、明白了事理。
三、强绿色,营造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生态环境
绿色是发展的方向和资本,是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润滑剂,宜宾市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法治宜宾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打造绿色文化,努力营造心齐、同向、实干的政治生态环境。
1.重法治建设。出台《宜宾市加强依法治市的决定》,制定《宜宾市党政“一把手”依法行权绩效评估办法》等30项制度创新成果,举办法治宜宾建设主体班60余期,专题班8期、外训班6期、“宜宾大讲坛”6期,共培训干部人才近2.3万人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771场次,深入开展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环境污染、民间借贷、知识产权、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攻坚破难”专项行动,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7000余起,有力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净化网络空间。市委将互联网管理、党风廉政、安全生产等工作并列,作为对县(区)和部门目标考核的前置条件,构建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主动设置议题,全面提升有效发声能力,把握好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回应关切、解疑释惑、疏导情绪,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始终坚持依法管网,认真履行管理职能,依法建立网站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加强网上内容管理、依法规范个人网上信息传播行为、依法建立不良记录登记管理制度等,切实将互联网管理引入法制化轨道,全面规范网上信息内容传播秩序,全市网络舆论生态更加清朗。
3.建设绿色文化。将绿色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绿色文化资源,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发展绿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让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成为自觉行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市级示范性综合文化站、市级示范性农村书屋,建设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公共电子阅报屏,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实现整体转换工作。加强“一县一团”建设,广泛开展“三江放歌”、“三江人文大讲坛”、“欢乐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文艺宣传和文化惠民作用。鼓励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建立和完善村(社)宣传栏、阅报栏、文化室、居民健身活动场馆等,组建社区艺术团、老年舞蹈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村(社)文化氛围。
四、重开放,纵深推进品牌建设
宜宾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塑品牌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牌建设。
1.“走出去”学习经验。结合新形势要求,组织五粮液集团公司、丝丽雅集团公司等企业政工人员参加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暨培训会,中宣部主办的地方和行业(系统)国有大中型企业党委负责人研修班,组织市、县(区)政工干部参加全国政工大讲堂、全省核心价值观建设经验交流会、全国政工干部培训等活动,在考察学习中看到自身差距、不足,找到缩小差距、弥补不足的解决之道。
2.“请进来“传经送宝。积极与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和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联系,通过承办全国、全省大型活动、会议和举办现场会、研讨会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我市开展调查研究,提升我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整体水平。2016年,我市就承办了第3期全国政工大讲堂,中国政研会副秘书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常青出席会议,全国28个省、市(区)、85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承办了全省综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现场交流会;同时,还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织召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3.强调经验总结。注重发挥协调职能,利用征文、经验交流会、媒体宣传等不同形式,帮助基层单位寻找工作亮点,努力将创造性工作转化为工作成果,切实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纵深推进。
五、促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宜宾市在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通过加强树立标杆、扶智扶志、社会治理等相关工作,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1.树立标杆打造良好社会风尚。宜宾市一直注重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狠抓典型的培育和选树工作。通过大力开展“道德模范”“美在身边”“凡人善举”等评选活动,深入挖掘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近年来,宜宾市先后有103人获得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等称号。通过身边人学身边事,在全市营造了“学榜样、讲文明、当模范、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2.倾力扶智推动精准扶贫。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在脱贫志气、脱贫技能、文明素质、法治常识、感恩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进村入户大力宣讲在平坝、丘陵、山区三种不同类区探索创造出“怡乐模式”“明威模式”“塘坝模式”等整乡推进模式以及“麻衣模式”“燕山模式”“春风模式”等整村推进模式,坚定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坚持领导讲鼓干劲、专家讲析政策、典型讲教方法,对471名“第一书记”进行了全员轮训, 全方位提高扶贫骨干队伍引领扶贫攻坚能力。开展“春风行动”“春潮行动”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看五比”等专项活动,不断提升贫困村群众综合素质和能力,全力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提高。
3.加强社会治理增强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全市推行维稳工作“三书”督改制度,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防范和处置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创建,推广“123456”村(社区)社会管理、“三级双代”便民服务和城镇社区“一区四警”等新机制新模式,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者系中共宜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