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2月5日电 题:四川“葫芦女孩”:当中国元素与迪拜“邂逅”
作者 魏尧 杨勇 王鹏
左手持刻刀,右手握葫芦,一头短发的谢沅均,雕刻起来显得认真从容。雕刻完毕,她又拿出画笔为葫芦上色,手法轻盈,线条明快。不一会儿,一朵鲜艳的牡丹花“盛开”在了葫芦之上。
出生于“葫芦世家”的谢沅均,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绘艺术”第六代传承人。三年前,这个绵阳女孩,将葫芦雕绘带到了迪拜,使中国传统艺术与阿拉伯元素碰撞出了火花。
“我觉得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这个千万不要断。”今年春节期间,刚刚从迪拜回来的谢沅均在四川绵阳的家中,向记者讲述了中国葫芦与迪拜的美好“邂逅”。
从小看着父亲雕绘葫芦长大的谢沅均,从2010年开始每年跟随父亲谢咏言带着葫芦雕绘前往新加坡参展。新加坡华人众多,对中国文化也有特殊感情,因此他们的葫芦很受欢迎。但这并不能满足谢沅均,“既然这个葫芦有市场,我想让它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它。”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谢沅均到了迪拜。“能不能把葫芦宣传一下,让当地人懂得它代表了什么,有什么涵义?”随后,谢沅均开始向当地人介绍葫芦雕绘,也把葫芦当作小礼品送出。“但有些小孩子当作玩具玩一玩就丢在了地上,这个葫芦是中国的文化艺术,看见他们丢在地上我特别心痛。”
回忆起刚到迪拜时的艰辛,谢沅均坦言自己也曾想过放弃,“我有时候会想我要不还是放弃算了。”这样“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持续了近一年。
2015年年中,谢沅均突然发现,将阿拉伯文化元素雕绘在葫芦上,当地人似乎更容易接受。随后,她开始尝试把当地人信仰的建筑、喜欢的动物植物雕绘在葫芦上。谢沅均说,正是这些“中西合璧”的葫芦,获得了一位迪拜商人的青睐,“跟我定了20个,每个2万元人民币。”
拿到订单后,谢沅均希望父亲谢咏言能帮忙设计葫芦样式,但父亲却不接受。“为什么要在中国的葫芦上雕绘阿拉伯的东西?”在谢咏言看来,中国葫芦不讲中国故事,就不是中国葫芦了,父女俩为这事沟通了半个多月。最终,谢沅均还是说服了父亲,20个葫芦如期交货。
谈及当初的“冲突”,谢咏言说,自己一开始实在不能接受将外国元素雕绘在中国葫芦上。“因为这是中国的艺术。但是后来我看到这种结合受到外国人的喜爱,也就释怀了。”如今谢咏言认为女儿做得对,“传统文化如果完全没有创新,可能渐渐也就没有人喜欢了。”
现在,谢沅均的葫芦雕绘在迪拜颇受欢迎,一些精雕细绘的葫芦甚至能卖到上万迪拉姆,折合人民币近2万元。“有人觉得葫芦不是宝石、黄金,没有价值,但我觉得中国的这些文化、艺术,有这么多内涵,为什么不能是奢侈品?我就是要证明这些东西也可以有价值,而且是高价!”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除了贸易往来,还有文化交流。”谢沅均表示,她会将葫芦雕绘艺术传承下去,同时向海外传播。(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