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月新增信贷突破2万亿 房贷市场缘何热情不减?
尽管房贷收紧政策一个接着一个,但房贷市场依旧火爆。2月14日,央行发布的《2017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其中,多为住房按揭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创出历史纪录。对此分析人士表示,1月房贷创出历史纪录与房贷放贷时间相对滞后有关。
1月新增信贷突破2万亿元
备受市场关注的1月金融数据终于出炉。据央行发布的《2017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净投放现金1.83万亿元。
代表广义流动性的M2并未飙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这或主要与外汇占款下降状况改善有关。同时,M1和M2之间价格剪刀差大幅收窄,反映企业对宏观形势趋于乐观,生产和投融资活动日益活跃。
同时,1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再创新高。数据显示,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万亿元和2619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委托贷款余额为13.5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信托贷款余额为6.59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温彬认为,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大幅增长,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
每年1月增长都尤为迅速的信贷数据也再次飙高,突破2万亿元大关。央行统计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虽然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2.44万亿元,但仍是继去年1月的2.51万亿元历史最高纪录后,有统计以来的单月历史第二高。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银行和实体经济来说,1月确实有不少的信贷需求。一方面,银行希望能够早投放,早收益;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总需求在回升,比如基建、PPP项目落地等。此外,今年以来制造业状况有所改善,贷款需求也会有所增加。
房贷绝对值创出历史新高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的中长期贷款仍为银行的主要贷款投向,意味着银行放贷的热情依旧较高。1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多为住房按揭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比上月多增2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10亿元,刷新了历史纪录。
招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1月新增信贷2.03万亿元低于预期,其中新增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创历史纪录,达6293亿元,表明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不排除地产调控继续加码,也有可能部分城市优惠房贷利率取消前,居民突击购房。
不过,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杨跃表示,房地产贷款仍保持高速惯性增长。主要因为1月存在集中信贷投放的季节因素,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规模仍保持惯性增长属于正常现象,由此判断房地产市场依然过度火热的观点并不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各地的房贷收紧政策层出不穷。其中,北京市银行业自律协会制定的相关公约被曝出,要求各行执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0.9倍,并新增自2月8日起执行二套房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5年的内容。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显示,不仅北京地区,实际上前期热点城市包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等地的房贷利率折扣都有所收紧。目前市场的主流折扣已经从过去的8.5折提高到了9折左右,这种情况下,价格明显上行。从数据看,贷款100万元30年,贷款折扣每回收5个点基本月供增加140元左右。
为何房贷收紧政策频出,但房贷绝对值依旧创出历史新高?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主要原因在于,房贷放贷时间相对滞后,所以目前的高点数据基本体现的是半年之前新建住宅成交与1-2个月前的二手房成交数据。
房贷需求可能继续增长
对于未来房贷走势,专家表示,在政策的指导下,未来房贷额度会逐步下行。杨跃表示,根据年初中央重要会议精神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了清晰系统的政策趋向。近期主要金融机构已开始陆续收缩房贷规模,多管齐下的监管政策效果将会逐步发挥,2017年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有望得到明显改观。张大伟认同这种观点,他表示,房贷额度应该在二季度后逐渐下行。
不过,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市场预计来看,春节过后即3月以后房贷占比或有小幅反弹,这和春节过后部分城市市场交易不会无止境下跌有关,同时,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城市房价没有出现下跌,或跌幅有限,所以购房者观望情绪又会弱化。另外从实际情况看,北京等地二套房贷政策继续收紧,或会促使部分购房者加速入市,进而增加贷款的需求。
房贷往往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随着房贷的收紧,未来房价是否会下降?张大伟表示,影响短期市场价格的将是房贷的松紧程度,目前看,各地有所收紧,但收紧幅度有限,特别是房贷的额度相对依然宽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