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历史性工程 历史性一步——京津冀协同发展3周年实地探访记
2017年02月20日 05:56:42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李斌 熊争艳 李鲲 孔祥鑫 高博 杨毅沉

  原标题:

  历史性工程 历史性一步

  ——京津冀协同发展3周年实地探访记

  据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

  3年,1090多天,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3省市后感受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在这“一瞬间”已经实现良好开局,古老的京畿重地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

  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部署和直接指挥下,京津冀三地犹如一支联合舰队,正扬帆破浪,向着协同发展的光明未来奋进……

  从“五了歌”到“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蓝图绘就,立柱架梁,京津冀协同发展3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沧州,东临渤海,北靠京津。2017年,恰逢建州1500年。走进古老的沧州,一幕幕场景令人难忘。

  “汽车下线了,药品出厂了,商户赢利了,大学招生了,北京大医院的医生挂牌了……”沧州市委书记杨慧用5个“了”字,形象地说出了这座古城的新变化。

  融合促发展,协同现活力。沧州的变化,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3年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三地面积达21.6万平方公里,生活着1亿多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推动首都经济圈乃至环渤海发展,长期以来,是人们的一个梦想。

  然而毋庸讳言,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北京聚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

  3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直接部署下,绘制蓝图,立柱架梁,一幅波澜壮阔的协同发展“大棋局”在幽燕大地展开。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

  3年来,一体化交通网络加速构建——计划新建24条城际铁路的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获得批复,京津城际延长线、津保铁路、张唐铁路建成通车,京沈、京霸、石济、呼张高铁加快建设,京张、大张铁路全线开工,京滨、京唐城际已核准……

  公路方面,京台高速天津段、北京段和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廊坊段、京秦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车,京开高速拓宽工程、太行山高速等加快推进,一批高速公路“断头路”、国省干道“瓶颈路段”正在打通或扩容。

  航空方面,北京新机场主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飞行区工程全面开工;河北机场集团公司纳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京津冀机场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产业协同,是最大的协同。

  从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新乐的三元河北工业园到廊坊京冀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示范区,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龚晓峰的一张PPT地图上,清晰可见分布在全省10多个地市的10多个园区、基地、企业,或已奠基开工,或已投产……

  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伴随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在形成。迄今,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1903家、子公司1426家;2016年,北京输出到津冀技术合同3103项,成交额154.7亿元,同比增长38.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运用企业大数据所做的监测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呈现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相互投资增长迅猛、联合创新大幅攀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等新动向。

  生态环境协同,是协同发展的底线。

  “三北”防护林完成造林面积2.81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任务19.7万亩完成。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约33%;北京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38万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环首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实施方案编制完成……

  北京50多家医院与津冀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京津冀三地102家医疗机构试点互认17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组建京津冀地区4个高等教育联盟……交通、产业、生态,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的同时,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也在全面推进。

  协同,出生产力——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北京加快“瘦身提质”,“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万亿元,增速6.7%,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0.3%;

  ——天津推动“强身聚核”,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万亿元,增速9%,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河北省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健身增效”,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3.18万亿元,增速6.8%。

  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整体性、联动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协同发展正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2016年,河北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钢铁业。

  “组织研究‘十三五’时,是想在2020年达到这个目标。”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因为协同发展,这个目标提前实现了。”

  协同,出自信心——

  保定高新区,双子座大厦巍巍伫立,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就设在这里,现已入驻用友、碧水源等70多家企业,入驻率超过80%。

  保定,地处首都南大门。过去3年,对这座历史名城来说可谓意义非凡。“千帆共进,奋勇者当先。保定的大发展可谓其势已成,其时已至!”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说。

  从“不愿意沾穷亲戚”到“有时候咱不找他,他也在找我”

  ——牵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棋局”正在展开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核心,是“牛鼻子”。

  “这些年,北京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又面临许多令人揪心的问题,包括人口众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等。”2月5日,面对数十位记者,北京市市长蔡奇用“揪心”形容北京所面临的“大城市病”,“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

  突出重点,先易后难,3年来,这项系统工程有序推进。

  过去近3年,北京坚持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痛下决心做大的外科手术。

  ——首先是入口关。北京2014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到2016年年底,全市不予办理登记业务累计达到1.64万件。

  ——其次是疏解关。2016年,北京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35家,累计达1341家;

  2016年,北京市属高校和普通中专招生规模压缩至9.8万人,比2013年减少6.5%;北京邮电大学、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迄今累计向五环以外的新校区疏解学生1.6万人;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3.27%、27.44%、20.09%,金融、文化、科技服务类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增长22.82%、29.53%、24.1%。

  ——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服务经济特征进一步凸显,与国际大都市发展水平接近。2016年1至11月,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1917.7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发展……

  ——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增量同比减少16.5万人。常住人口增量、增速继续保持“双下降”态势,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工程。迄今通州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全面施工,部分建筑实现结构封顶。北京市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行政部门有望2017年年底率先启动搬迁……

  伴随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近两年北京对津冀两地投资呈现“井喷”态势:2015年北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额为1642亿元,是2014年的3.5倍;2016年,这个数字已超2000亿元,其中投向天津899亿元,投向河北1140亿元……

  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京津冀协同发展,既为提高北京发展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预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的空间布局正在形成……

  “过去北京、天津也有不愿意沾穷亲戚的心理。”回忆起3年的协同发展历程,沧州市发改委分管协同发展工作的副调研员兰丕禄感慨万千,“现在不一样了,有时候咱不找他,他也在找我……”

  从“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大树底下好乘凉”

  ——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一种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正在建立,京津冀发展整体性增强

  3年来,一个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推动三省市“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

  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进一步打破了三省市“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

  3年来,三地加快破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京津冀三省市政府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推动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

  ——京津冀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运行,实现三省市海运与铁路运输、公路与铁路运输有效连接;

  ——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全面启动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2016年北京海关进出口跨关区报关单平均通关时间缩短近一半……

  3年里,体制机制正进一步走向对接。

  从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放督办单、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加大协调力度,到京津冀三省市建立常务副省(市)长定期会晤、京津冀协同办主任联席会议、各部门常态化会商等三级会商制度,各方面都在加强协调和联动。

  “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说,“京津冀现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已经开始打破。”

  曾几何时,渤海湾沿岸港口各自为战,相互杀价……今天,这种景象伴随协同机制初步建立已有所改观。

  天津港集团与河北省港口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形成港口资源互补优势。

  “北京大道”——渤海新区一片盐碱地上,一条笔直的6车道大道贯穿,路旁标牌上4个字格外醒目:就在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揭牌前,当地将“化工大道”改成了“北京大道”。

  更重要的,是另一条“路”的延伸——历经近一年的努力,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后,异地延伸监管机制的确立,才催生了这个生物医药园区。

  “在北京,有限的土地、禁限目录的限制,使我们很难做大。”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段贤柱说,选择沧州,不仅是因为给了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北京药”身份的保留,“这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

  “有了这些机制,以前是大树底下不长草,现在是大树底下开始好乘凉。”兰丕禄说。

  从“历史性一步”到“积跬步以致千里”

  ——开局良好,未来可期。京津冀“联合舰队”已扬帆启航,正向着光明的彼岸远航

  京津冀协同发展怎么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2016年8月,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3000名京津冀常住居民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发现:84.9%的居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信心;“交通更加便利”居各项影响首位,得到6成居民认可;在关注产业领域的居民中,7成以上认为突出成果是三地“部分产业实现转移对接”和“取消长途漫游”。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布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在这个大棋局上,京津冀都是受益者。”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有感而发地说,“时间越久,这个认识就越清晰。”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历史性工程——3年过去,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局良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为两个‘短板’:一是北京当前的城市空间结构和轨道交通体系仍不尽合理,二是京津冀区域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与服务水平落差过大。”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说。

  2017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关键之年。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目标明晰,任务艰巨。

  “我们将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显著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蔡奇这样说。

  “坚持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政治之责、发展之要,积极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着力构建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天津市市长王东峰表示。

  “下一步,河北将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贯穿河北发展全局的一条主线,重点抓好中央顶层规划落实落地、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重点任务,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更大成效。”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

  展望未来,前景振奋人心:

  ——2019年下半年,6条轨道从航站楼下穿过的北京新机场将投入使用,近期目标是年运送7500万人次……

  ——到2020年,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将基本形成,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将初步形成。

  ——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3年起步良好,可以说迈出了历史性一步。积跬步以致千里,到2030年,块头比长三角、珠三角还大的京津冀,就一定会辐射、带动和引领中国迈向‘第二个一百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说。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发出了号召——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不远的未来,一个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一个辐射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新型首都圈,一个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必将在渤海之滨、中国华北、世界东方崛起……

标签: 责任编辑:吴盈秋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