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让很多人重新捧起了沉寂多年的反腐小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说,自今年1月发行以来,《人民的名义》已销售50万册,并且随着电视剧的开播出现销售井喷,现在已经全面断货,正在紧急加印中,他们管发行的同事天天被全国各地的书店催货。记者 戴维
杭州新华书店库存全部卖光
据杭州市新华书店介绍,《人民的名义》1月14日第一次到货,3月随着电视剧的开播受到关注,书店在展台重点陈列,杭州新华天猫店也同步开售,销量急剧上升,到昨天已卖了672册,现有库存售完,这一两天会重新到货。
杭州晓风书屋也一样,几天之内,700册《人民的名义》就卖光了。
与《人民的名义》同样高居各种畅销榜的,还有一本4月刚刚出版的《追问》。以晓风书屋为例,《追问》这几天已经卖了200本左右。两本书在豆瓣的评分也不分伯仲:《人民的名义》7.5分,《追问》7.7分。
《人民的名义》中最大贪官的级别前所未有地达到了副国级,很多人物都有现实中的原型。《追问》中的落马贪官也都是省管以上干部,是一个纪委书记对13个省部级贪官的采访实录,也很震撼。要是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配合着看,《追问》就是一部关于落马高官的“反腐警示录”。有读过的网友给出的短评是:“这书得反着看,特别是再返回到现实原型里去看。”
反腐小说作家不是江苏人就是湖南人?
先有反腐小说,才有反腐剧。有意思的是,写反腐小说的作家,很多来自江苏或者湖南。而且,很多人都担任过官员。
反腐小说的三位大咖周梅森、陆天明和张平,前两位都是江苏人。这次写《追问》的丁捷也是江苏作家。周梅森曾挂职担任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其中官衔最高的是张平,官至山西省副省长。《追问》的作者丁捷,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纪委书记!
反腐小说有过一个黄金时期,那是1995年至2000年,周梅森的《中国制造》《人间正道》,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张平的《抉择》《十面埋伏》等一大批小说蜂拥而起,造就了周、陆、张三驾马车。之后,王跃文、浮石、闫真、肖仁福、小桥老树等大批作家相继走红,小说的重心也从反腐挪移到官场,标志性的事件是王跃文1999年出的《国画》,卖了多少册连王跃文也不知道,因为其中大部分是盗版,仅湖南有个书商就盗印了200万册。这批写官场小说的作家也成为中国作家富豪榜上的常客,《中国式关系》的作者浮石曾承认一本书的版税就有四五百万元,写过《侯卫东官场笔记》的小桥老树,曾以240万元的收入居重庆作家富豪榜第一名。对,这5个作家中除了小桥老树,其余4个全是湖南人。(记者潘卓盈对本文亦有贡献)
一个纪委书记为什么要写反腐文学?
《追问》作者丁捷回应本报的采访:
就在刚才,一位朋友给我发信息,说终于买到《追问》了,一杯茶,一包烟,开始愉快的阅读之旅。我马上回复他,说为了愉快而阅读《追问》,真的会撞地板了。按照我这部书的写作体验判断,阅读《追问》的过程,会是一个时而愤怒时而悲凉,时而跺脚时而凄泣等等,这些负面情绪高涨的过程。读完之后会沉默,会深思,绝对不会有津津乐道的兴致再去八卦。
十八大之后不久,我被任命为一家省属文化单位的纪委书记。几年里,我所闻所历、可以深度嵌入记忆的非常故事,比以往任何一个工作时期发生的都要多。有的故事,听得稀里糊涂,过了几天,回头想起来,才要忍不住拍案叫绝;有的故事听得怒火中烧,回去几天才能平息;有的故事,听得泪水涟涟,却经不起理性的一考量。
“刚到两天,他就爽快地交代了100多万的受贿数额。经过核实,竟然只有60多万元是真的。原来,他精神一直高度紧张,认为多讲就是态度好,否则就要‘吃苦头’……”
“老婆捉奸在床,他写血书发毒誓痛改前非。不久又旧病复发,但那女子并不满足,竟要鸠占鹊巢,并以举报发艳照要挟……”
此类故事在反腐传闻中并不鲜见。倘若没有一个真正的知情人来告诉你结果,“八卦”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指标反腐”,“小三举报,妻离子散”。可真相呢?“纪委帮他一一核对,否定掉7笔受贿,准确裁定为637900元。”以及:“老婆知道了,平静地说你赶快去自首吧,这样才能一了百了。不管坐多少年牢,我和儿子都等你。”
两年多前,我从中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的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理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资料。
我选择的每一个人物,要么其违纪违法的形式可以代表一类官员的腐败作为,要么是其人生轨迹,其心理历程,可以代表一类官员。我又从中选择了8位典型,七男一女,隐去了真实姓名,将所收集到的不同故事细节一一打乱,安插在不同人身上。文学的终极目的是追问人性,进化心灵。作为一部口述体的纪实文学,作者必须进入讲述者的内心,反映他的原本的内在形态,并以此触摸到他灵魂的真实。
而这是一群怎样五花八门的灵魂啊,一套套多么荒诞的人生逻辑,他们颠覆着你的常识,涂改着你的常理……
这是《追问》作者丁捷深谈的最后一个采访对象。
访问他并不容易。他先是答应了,等丁捷飞到广州,他又反悔了。丁捷在宾馆待了整整两天,终于接到通知,说他愿意见作家了。
在狱警的陪同下,丁捷穿过两道沉重的铁门,进入监狱的内院,到了监守区,在监狱方面专门安排的一间“服刑人员心理辅导室”,终于见到了这位“江湖大佬”、“国企巨贪”。上世纪90年代,他被派到一家省属大型企业集团工作,担任党委委员、副总裁,后来成为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他不耐烦地做了一个制止的动作,说,直奔主题吧,你要了解的是我的违法乱纪的无耻轨迹,我的心灵堕落史是吧,那我会坦诚交代。
采访结束时,丁捷问:“你最深的教训是什么?”他斟酌了一番,一字一顿,像背诵似的,说:“利益一来,人头攒动;利益一去,曲尽人散;以利结盟,四面楚歌;平平淡淡,天长地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