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4月23日电 题:东干族留学生愿做中国向西开放的“丝路使者”
“我可以留在这个公司工作吗?”参观完金川公司科技馆后,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马磊迫不及待地问甘肃省侨务办公室侨务处处长尹清敏。
近日,甘肃省侨务办公室和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组织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3个国家的180多名东干族留学生,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观赏雪山绿洲、大漠戈壁和丹霞地貌等自然风光,参观嘉峪关城楼等文化遗产,学习酒泉钢铁公司、金川公司等现代化国有大型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嘉峪关城楼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嘉峪关城楼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刘磊用独具陕西方言特点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读着解说牌上的文字。
“亲一种文化,谋一方发展。这次文化之旅,将促使东干族留学生成为甘肃沟通中亚各国的重要力量,成为甘肃向西开放的重要桥梁。”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书记王君朝说。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点区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东干人是中国西北回民后裔,历史上曾两次迁居后逐渐定居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等国,在中亚地区约有14万人。
2013年9月,国务院侨办和甘肃省政府以“50+10”的名额,从中亚国家招收60名“东干生”,四年免费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汉语,希望他们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丝路使者”。
他们毕业后,有的会选择回国从事华文教育工作;有的去中亚中资企业做翻译和交流工作;也有一部分会继续留在中国攻读硕士学位,拓宽专业领域。
“我不会留在中国,也不会留在哈萨克斯坦,而是会行走在丝绸之路上。”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马帝说,中国的产品性价比很高,我想把它们带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让更多的人受惠。
马帝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把中国生产的手表带到哈萨克斯坦,或把中国生产的手机配件带到俄罗斯……马帝说,“我想创办公司,让中国的产品走得更远,给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武和平表示,近年来,针对东干族学生的特点,学校加强、完善特色教育模式,以汉语为媒介,让他们了解、认知中华文化,主动担当民间沟通的使者。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依托自身力量并与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中亚东干研究所”,开展东干族历史、方言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今年9月,第五届国际东干学研讨会也将举行,届时邀请国内外在东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东干文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